|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自然养生 >> 内容

立夏“养生宝典”:带你清凉度夏秘籍

2025-05-05 07:14:08

作者:朱萍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立夏“养生宝典”:带你清凉度夏秘籍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45 度,气温逐渐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在这个时节,人体的生理状态也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一些改变,因此养生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将围绕立夏时节的特点,详细阐述立夏养生的各个方面。

立夏时节的气候与人体特点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阳气开始旺盛并向外发散。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蓬勃生长,展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随之加快,心脑血管的负担加重。中医认为,夏季与心相应,心在五行中属火,立夏后心气逐渐旺盛,是养心的重要时期。同时,随着气温升高,人们容易感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心脏的功能。此外,夏季暑湿之气较重,容易侵犯人体,导致脾胃功能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立夏“养生宝典”:带你清凉度夏秘籍

立夏养生之起居篇

晚睡早起,适当午休
立夏后,白昼时间逐渐延长,夜晚时间相对缩短。为了顺应自然规律,人们的起居作息应做出调整,建议晚睡早起。晚睡并非熬夜,而是在晚上 10 点半至 11 点左右入睡,早上 5 点半至 6 点半左右起床。这样既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又能充分利用清晨的时光进行活动。同时,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夜晚睡眠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适当的午休非常必要。午休时间以 30 分钟至 1 小时为宜,不宜过长,以免进入深度睡眠后醒来感到头晕脑胀。午休不仅可以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还能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得到放松,有助于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立夏“养生宝典”:带你清凉度夏秘籍
注意保暖,避免贪凉
虽然立夏后气温升高,但早晚温差仍较大,尤其是在雨后,气温可能会明显下降。因此,在穿着方面,不宜过早地换上单薄的衣物,应适当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同时,夏季人们喜欢使用空调、风扇等制冷设备来降温,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贪凉。长时间待在低温环境中,或者直接对着空调、风扇吹,容易导致寒邪入侵人体,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调得过低,一般保持在 26℃左右较为适宜,并且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此外,夜间睡眠时也要注意保暖,避免腹部着凉,可适当盖薄被。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室内空气容易变得闷热污浊。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应经常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排出浊气。通风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此时室外空气较为凉爽,通风效果较好。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立夏“养生宝典”:带你清凉度夏秘籍
立夏养生之饮食篇
增酸减苦,调养胃气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立夏饮食应遵循“增酸减苦,调养胃气”的原则。夏季心火当令,心在五行中属火,而苦味食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立夏后不宜过多食用苦味食物。相反,酸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够增强肝脏的功能,有助于调养胃气。可适当多吃一些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柠檬、葡萄、草莓等水果,以及醋等调味品。这些酸味食物不仅可以增进食欲,还能起到生津止渴、防暑降温的作用。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损伤脾胃。

清热利湿,健脾养胃
立夏时节,暑湿之气较重,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饮食上应注重清热利湿、健脾养胃。可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苦瓜、黄瓜、西瓜、绿豆、赤小豆、薏米等。这些食物不仅能够清热解暑,还能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此外,还应适当摄入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芡实、白扁豆、红枣、南瓜等,以增强脾胃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在烹饪方式上,应以清蒸、凉拌、煮汤等清淡方式为主,避免油炸、油煎等高油脂、高热量的烹饪方式。

补充水分,多喝饮品
夏季气温高,人体出汗较多,容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因此,立夏后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每天应饮用足够的白开水,一般不少于 1500 毫升。除了白开水,还可以适量饮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饮品,如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荷叶茶等。这些饮品不仅能够补充水分,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渴的功效。但要注意避免饮用过多的含糖饮料和咖啡,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立夏养生之运动篇
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和方式
立夏后,天气逐渐炎热,运动时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以免中暑。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此时气温相对较低,空气清新,比较适合进行户外运动。运动方式可根据个人兴趣和体质选择,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强度适中,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柔韧性,同时还能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
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强度应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时间一般控制在 30 分钟至 1 小时左右,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及时补充水分。

运动后注意事项
运动后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以补充身体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可适量饮用一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但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运动后还应注意保暖,避免立即洗澡,尤其是用冷水洗澡。因为运动后身体的毛孔处于扩张状态,此时洗澡容易导致寒湿之气入侵人体,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一般建议运动后休息 30 分钟至 1 小时后再洗澡,水温以 37℃至 40℃为宜。

 立夏养生之情志篇
养心安神,保持平和心态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感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而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情绪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心脏的功能。因此,立夏养生要注重养心安神,保持平和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绘画、冥想等方式来舒缓情绪,放松心情。此外,还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缓解心理压力。

 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
培养兴趣爱好是丰富精神生活、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在立夏时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活动,如养花种草、钓鱼、摄影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乐趣,还能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更加舒畅。

学会放松,减轻压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立夏养生要学会放松,减轻压力。可以通过深呼吸、瑜伽、按摩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肌肉紧张。此外,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也是减轻压力的重要方法。

立夏养生之防病篇
预防中暑
中暑是夏季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预防中暑非常重要。在高温天气下,要尽量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尤其是在中午 12 点至下午 4 点之间,这段时间阳光强烈,气温最高,容易发生中暑。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并携带足够的饮用水和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风油精等。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如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心慌等,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给予适量的淡盐水或清凉饮料,并及时就医。

预防肠道疾病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物容易变质腐败,因此肠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为了预防肠道疾病,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吃变质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选择新鲜、干净的食材,并注意烹饪过程中的卫生。同时,要保持厨房环境的清洁,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如果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肠道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免引起脱水。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立夏后,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管的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要特别注意养生保健。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要清淡,控制盐和脂肪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总之,立夏是一个重要的养生时节,人们应根据立夏时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生理变化,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防病等方面入手,做好养生保健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保持身体健康,度过一个舒适、愉快的夏季。希望大家都能重视立夏养生,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春晖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