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到,养生重点在“收”:一份指南助你顺应时节,健康入秋
处暑节气,这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暑气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但在这交替之时,燥邪当令,身体也容易出现各种不适。想要平稳入秋,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很重要,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处暑养生要点。
起居:早睡早起,适时添衣
经历了昼长夜短的炎热盛夏,不少人都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处暑后,应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趋势,调整作息,早睡早起。早睡可调养人体阳气,早起能使肺气得以舒展,每天可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以缓解“秋乏”,为身体积蓄能量 。比如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 - 7点起床,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早晚温差逐渐增大,一些肺功能较弱的人难以适应,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因此要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尤其是早晚出行时,可随身携带一件薄外套。但也不必过早增添过多衣物,可以适当“秋冻”,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一般以身体感觉凉爽、不寒冷为宜,同时要特别注意脐部的保暖,女性尽量少穿露脐装。
饮食:增酸减辛,滋阴防燥
处暑时节,气候干燥少雨,空气湿度小,“秋燥”容易找上门,很多人会出现咳嗽少痰、口鼻干燥等症状。此时饮食养生重在滋阴防燥 。

从中医角度来说,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辣椒等辛味食物,适当多食山楂、葡萄、柠檬等酸味果蔬 。同时,多服用沙参、麦冬、百合、秋梨、荸荠、苹果等,能防止秋燥伤肺。像芝麻、蜂蜜、莲子、银耳、鸭肉等养阴食物也可适当多吃,平时可以煮些冰糖银耳汤、百合莲子粥、山药莲子汤等,帮助养阴润肺。比如早餐喝一碗百合莲子粥,既能润肺养阴,又能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晚餐来一份清炒山药,健脾又益胃。
运动:适度锻炼,避开高温
秋高气爽,正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机。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解除秋乏、平稳情绪。锻炼方式可以选择早晚跑步、登山、散步、做操、打拳等简单运动 。但要注意,处暑期间中午依旧炎热,存在“秋老虎”天气,户外活动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中午高温时段,以防中暑 。运动强度也要适宜,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可适当喝一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比如傍晚时分,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散步半小时,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感情。
情志:登高望远,调节情绪
初秋万物开始凋零,大自然的肃杀景象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引发悲秋情绪 。再加上人体在经历酷暑后进入生理性休整阶段,容易出现“情绪疲软”和“秋乏”现象。此时应保持乐观情绪,注重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可以多与朋友交流沟通,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参加郊游、登山等活动,登高望远,开阔心胸,让身心融入大自然,有效缓解悲忧情绪。比如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郊外爬山,在攀登过程中欣赏沿途风景,到达山顶后俯瞰大地,心情也会变得豁然开朗。
穴位:日常按摩,预防秋疾
处暑时节昼夜温差大,秋燥来袭,人体易患感冒、哮喘等疾病,通过穴位按摩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

每天用双手大鱼际在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处反复擦动200次,能预防感冒、通鼻窍;用双手拇指指间关节或食指指端螺纹面从鼻根部沿着鼻柱两旁推至迎香穴处,反复擦动200次,同样可预防感冒;用双手拇指指端在足踝内侧的太溪穴反复按揉200次,能滋阴降火 。这些穴位按摩操作简单,可在日常看电视、休息时进行,长期坚持,对健康大有益处。
处暑养生关乎整个秋季的健康基础,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穴位等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养生习惯,让我们以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迎接秋天的到来,享受秋日的美好。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