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透视 >> 内容

从北京到南京:一位老人眼里的几分明媚与温柔

2025-10-07 07:58:19

作者:吕庆涛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从北京南下到南京,不过三小时高铁,却像穿过了一层柔软的纱——北方的爽朗还在心头,南方的温润已裹住了衣角。作为一个在北京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南京的这几处印象,总忍不住想和老伙计们念叨念叨。
从北京到南京:一位老人眼里的几分明媚与温柔
最先爱上的是南京的“润”。北京的秋冬,风一刮就燥得人嗓子发紧,晾在阳台的衣服半天就干透;可南京不一样,晨起推开窗,空气里像含着细细的水汽,吸进肺里都觉得润。街头的梧桐树太招人喜欢,枝桠伸得老长,把路遮成了绿廊,走在底下不晒,连风都带着点树叶的清香。不像北京的树,秋冬一到叶子就落光了,光秃秃的看着就冷清。

再说说吃,南京的饭食像极了这座城的性子,温和不冲,却越吃越有滋味。去之前总听人说南京人爱吃鸭,尝了才知道,真不是虚的。街边小馆的盐水鸭,皮白得透着点粉,肉嫩得能出汁,蘸一点店家给的鲜汁,没有北京烤鸭那么厚的油,却鲜得刚好;早上来一碗鸭血粉丝汤,鸭血嫩、鸭肝香,汤头不咸不淡,撒上一把香菜,暖乎乎喝下去,浑身都舒服。还有巷子里的小馄饨,皮薄得能看见馅儿,汤里飘着虾皮和蛋皮,比北京的馄饨多了份清甜,连吃了两早上都没够。

最打动我的,是南京的“慢”和“亲”。北京的早高峰,地铁里人挤人,大家都行色匆匆;可南京的街头,连上班族走路都没那么急。在老门东逛的时候,看见路边有老人坐在小马扎上编竹篮,有人停下来问,他就笑着慢慢说,不慌不忙;我问路的时候,一个穿蓝布衫的阿姨,不仅指了方向,还特意告诉我“前面路口右转有个老茶馆,累了能歇脚”,像自家街坊似的热乎。玄武湖边更热闹,有唱越剧的,有下棋的,还有推着婴儿车遛弯的,大家凑在一块儿,声音不大,却透着股安逸。不像北京的公园,晨练的队伍走得都带风,热闹里少了点这份松弛。
从北京到南京:一位老人眼里的几分明媚与温柔
临走那天,在秦淮河畔坐了会儿,河水慢悠悠流着,岸边的灯亮起来,映在水里像撒了碎金子。忽然就觉得,南京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城,它像杯温温的茉莉花茶,没有烈酒的冲劲,却喝着喝着就暖了心。回北京的高铁上,还想着下次来,要多住几天,再去吃碗鸭血粉丝汤,再在梧桐树下多走几步。

责任编辑:夏语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