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猪油等于五副药?别被传言带偏!常吃猪油是养生还是招祸,答案在“量”里
“炒菜放勺猪油,香到能多吃一碗饭”“猪油润肠胃、治咳嗽,比药还管用”——在老一辈的饮食观念里,猪油是“厨房里的宝贝”,甚至有“一勺猪油等于五副药”的说法。但随着健康知识普及,“猪油含饱和脂肪酸,吃多了堵血管”的声音又让很多人对它避之不及。到底常吃猪油是养生还是有危害?关键不在“吃不吃”,而在“怎么吃”“吃多少”。
先拆传言:猪油的“养生”作用,真能抵过“五副药”?
民间推崇猪油,并非毫无依据。从成分来看,猪油确实有一些贴合人体需求的特性,但把它夸成“能抵五副药”,显然是过度神化。

猪油的核心优势,在于它的营养特点和食用体验:
含天然脂溶性维生素,易吸收:猪油中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这两种成分是“脂溶性”的——和猪油中的脂肪一起进入人体时,吸收效率比从素食中获取更高。比如维生素A对维持视力、保护黏膜有帮助,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这也是老一辈说“小孩吃猪油长得壮、眼睛亮”的原因。
口感温润,能缓解轻微燥症:中医认为猪油“甘、微寒”,有润燥、润肠的作用。比如秋冬季节嘴唇干裂,用少量猪油涂抹(需确保干净)能临时保湿;偶尔便秘时,喝一小碗猪油炒的青菜(搭配膳食纤维),油脂能润滑肠道,辅助通便。但这些都是“辅助缓解”,绝非“治病”,更替代不了药物。
风味独特,能提升食欲:猪油加热后会产生特殊的香气,用来炒青菜、拌面条,能让普通食材更下饭。对食欲差的老人、小孩来说,偶尔用猪油调味,能间接帮助摄入更多食物,这也是它的“隐性益处”。
但必须明确:这些作用都是“有限且有前提的”。比如维生素A、D可以从鸡蛋、牛奶、深海鱼中获取,润燥通便也能靠吃梨、喝蜂蜜水实现,猪油并非“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它的“益处”只有在“少量吃”时才成立,一旦过量,危害会立刻凸显。
再谈危害:常吃、多吃猪油,身体会悄悄“受伤”
猪油的主要问题,出在它的“脂肪构成”和“高热量”上。

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增加心血管负担:猪油中饱和脂肪酸占比约40%-50%,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日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10%(约20-25克)。如果每天炒菜都用猪油,甚至一次放好几勺,饱和脂肪酸会快速超标——多余的饱和脂肪酸会升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坏胆固醇”),这些胆固醇会附着在血管壁上,慢慢形成斑块,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血管狭窄、硬化,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的风险。对本身就有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来说,常吃猪油更是“雪上加霜”。
热量极高,容易诱发肥胖:每100克猪油的热量约897千卡,相当于5碗米饭的热量。如果炒菜时频繁用猪油,又没有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久而久之会导致肥胖;而肥胖又是脂肪肝、痛风、骨关节病等多种疾病的“导火索”。
还有人说“猪油是‘动物油’,比植物油更健康”,这其实是误区。植物油(如橄榄油、菜籽油、葵花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能帮助平衡“坏胆固醇”,保护血管;而猪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占比低,长期单一吃猪油,会打破体内脂肪酸的平衡,反而不利于健康。
科学吃猪油:把握3个原则,既享风味又避风险
其实不用把猪油“一棍子打死”,只要掌握正确的吃法,偶尔吃一点解馋、调味完全可以。关键要记住这3个原则:
1. 控制“量”:偶尔吃、少着放:不要把猪油当“日常炒菜油”,建议每周用1-2次,每次用量不超过10克(约1小勺),比如偶尔用猪油炒盘青菜、拌碗猪油拌面。同时要注意:用了猪油,当天就要减少其他高脂肪食物(如五花肉、油炸食品)的摄入,避免总脂肪超标。
2. 分“人群”: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
不建议吃的人: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患者,以及肥胖人群,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猪油,避免加重病情。
可少量吃的人:健康的成年人、食欲差的老人、消化功能正常的小孩,偶尔少量吃,既能享风味,也能补充部分营养,但绝不能“天天吃、大量吃”。
3. 搭“饮食”:搭配蔬菜、粗粮更健康:如果用猪油炒菜,建议搭配高纤维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膳食纤维能帮助延缓脂肪吸收;同时搭配粗粮(如糙米、燕麦),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让饮食更均衡。另外,日常炒菜应以植物油为主,比如用橄榄油、菜籽油交替使用,再偶尔用猪油调味,这样既能保证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又能兼顾风味。
说到底,猪油只是一种“食用油”,既不是能治病的“神药”,也不是吃了就招病的“毒药”。盲目相信“一勺抵五副药”,天天大量吃,只会给身体埋隐患;但完全禁止,也少了几分饮食的乐趣。理性看待、适量食用,把它当成“偶尔调剂口味的选择”,而非“日常养生的依赖”,才是对身体最负责的态度。
先拆传言:猪油的“养生”作用,真能抵过“五副药”?
民间推崇猪油,并非毫无依据。从成分来看,猪油确实有一些贴合人体需求的特性,但把它夸成“能抵五副药”,显然是过度神化。

猪油的核心优势,在于它的营养特点和食用体验:
含天然脂溶性维生素,易吸收:猪油中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这两种成分是“脂溶性”的——和猪油中的脂肪一起进入人体时,吸收效率比从素食中获取更高。比如维生素A对维持视力、保护黏膜有帮助,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这也是老一辈说“小孩吃猪油长得壮、眼睛亮”的原因。
口感温润,能缓解轻微燥症:中医认为猪油“甘、微寒”,有润燥、润肠的作用。比如秋冬季节嘴唇干裂,用少量猪油涂抹(需确保干净)能临时保湿;偶尔便秘时,喝一小碗猪油炒的青菜(搭配膳食纤维),油脂能润滑肠道,辅助通便。但这些都是“辅助缓解”,绝非“治病”,更替代不了药物。
风味独特,能提升食欲:猪油加热后会产生特殊的香气,用来炒青菜、拌面条,能让普通食材更下饭。对食欲差的老人、小孩来说,偶尔用猪油调味,能间接帮助摄入更多食物,这也是它的“隐性益处”。
但必须明确:这些作用都是“有限且有前提的”。比如维生素A、D可以从鸡蛋、牛奶、深海鱼中获取,润燥通便也能靠吃梨、喝蜂蜜水实现,猪油并非“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它的“益处”只有在“少量吃”时才成立,一旦过量,危害会立刻凸显。
再谈危害:常吃、多吃猪油,身体会悄悄“受伤”
猪油的主要问题,出在它的“脂肪构成”和“高热量”上。

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增加心血管负担:猪油中饱和脂肪酸占比约40%-50%,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日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10%(约20-25克)。如果每天炒菜都用猪油,甚至一次放好几勺,饱和脂肪酸会快速超标——多余的饱和脂肪酸会升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坏胆固醇”),这些胆固醇会附着在血管壁上,慢慢形成斑块,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血管狭窄、硬化,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的风险。对本身就有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来说,常吃猪油更是“雪上加霜”。
热量极高,容易诱发肥胖:每100克猪油的热量约897千卡,相当于5碗米饭的热量。如果炒菜时频繁用猪油,又没有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久而久之会导致肥胖;而肥胖又是脂肪肝、痛风、骨关节病等多种疾病的“导火索”。
还有人说“猪油是‘动物油’,比植物油更健康”,这其实是误区。植物油(如橄榄油、菜籽油、葵花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能帮助平衡“坏胆固醇”,保护血管;而猪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占比低,长期单一吃猪油,会打破体内脂肪酸的平衡,反而不利于健康。
科学吃猪油:把握3个原则,既享风味又避风险
其实不用把猪油“一棍子打死”,只要掌握正确的吃法,偶尔吃一点解馋、调味完全可以。关键要记住这3个原则:
1. 控制“量”:偶尔吃、少着放:不要把猪油当“日常炒菜油”,建议每周用1-2次,每次用量不超过10克(约1小勺),比如偶尔用猪油炒盘青菜、拌碗猪油拌面。同时要注意:用了猪油,当天就要减少其他高脂肪食物(如五花肉、油炸食品)的摄入,避免总脂肪超标。
2. 分“人群”: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
不建议吃的人: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患者,以及肥胖人群,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猪油,避免加重病情。
可少量吃的人:健康的成年人、食欲差的老人、消化功能正常的小孩,偶尔少量吃,既能享风味,也能补充部分营养,但绝不能“天天吃、大量吃”。
3. 搭“饮食”:搭配蔬菜、粗粮更健康:如果用猪油炒菜,建议搭配高纤维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膳食纤维能帮助延缓脂肪吸收;同时搭配粗粮(如糙米、燕麦),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让饮食更均衡。另外,日常炒菜应以植物油为主,比如用橄榄油、菜籽油交替使用,再偶尔用猪油调味,这样既能保证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又能兼顾风味。
说到底,猪油只是一种“食用油”,既不是能治病的“神药”,也不是吃了就招病的“毒药”。盲目相信“一勺抵五副药”,天天大量吃,只会给身体埋隐患;但完全禁止,也少了几分饮食的乐趣。理性看待、适量食用,把它当成“偶尔调剂口味的选择”,而非“日常养生的依赖”,才是对身体最负责的态度。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