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老门东
每次穿过中华门,拐进那片青砖黛瓦的巷子,脚步总会不自觉慢下来——这是老门东,是我心里藏着的、最像老南京的模样。不像夫子庙那般热闹得张扬,也没有新城区的行色匆匆,这里的时光像巷口老井里的水,沉得下岁月,也装得下烟火。

我总爱从箍桶巷往里走。青石板路被一代代人的脚磨得发亮,下雨天会映出两边的马头墙,砖缝里还嵌着经年累月的青苔,踩上去软乎乎的,不硌脚。墙头上偶尔探出新绿的藤蔓,缠着旧旧的木窗棂,窗里可能是位老奶奶在择菜,看见我路过,会笑着问一句“今天天好,来逛啊?”;也可能是家手作小店,门帘上挂着蓝布印花,风吹过,“哗啦”一声,像在跟老巷子打招呼。
巷子里的味道最是勾人。刚走到“蓝老大糖粥藕”门口,就能闻见红糖和藕的甜香,熬得糯糯的粥盛在粗瓷碗里,撒上一把桂花,抿一口,甜不齁人,藕的清香能从舌尖绕到喉咙。再往前走,蒋有记的鸭血粉丝汤冒着热气,师傅用长勺舀起鸭血、鸭肝,“哗啦”倒进汤里,汤头是用老鸭熬了整夜的,鲜得能让人把碗底舔干净。还有刚出炉的梅花糕,外皮焦脆,咬开是滚烫的豆沙馅,烫得直哈气,却舍不得停口——这些味道,我从记事起就有,如今带着孩子来,他吃得满手糖霜,倒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
老门东的“老”,不是装出来的。那些保留下来的老宅院,门楣上还刻着旧时的堂号,比如“蒋氏宗祠”“傅善祥故居”,推开虚掩的木门,能看见院里的老石榴树,树干粗得要两个人合抱,秋天结满红灯笼似的果子,据说已经长了上百年。还有巷尾的老戏台,雕梁画栋还带着旧时的精致,逢年过节会唱昆曲、评弹,台下摆着长凳,老人坐着听戏,小孩在旁边追跑,咿咿呀呀的唱腔裹着风,能飘到巷口的烧饼铺。

可老门东也不缺新气。老房子里开了文创店,掌柜的是年轻人,把南京的盐水鸭、夫子庙画在笔记本上,好看得让人舍不得用;咖啡馆藏在老宅院的偏房里,玻璃窗外是青砖灰瓦,窗内是拿铁的香气,年轻人捧着电脑工作,偶尔抬头看看院中的石榴树,倒也不觉得违和。我见过穿汉服的姑娘在巷子里拍照,裙摆扫过青石板,跟墙上的老砖画相映成趣——原来老巷子也能这般鲜活,能装下过去,也能接住现在。
每次离开老门东,我都要在巷口的石墩上坐一会儿。看着夕阳把马头墙的影子拉得很长,听着巷子里传来的叫卖声、笑声,总觉得心里踏实。这不是什么惊艳的景点,却是我心里最熨帖的地方——它装着老南京的魂,有我吃了半辈子的味道,有我看了一辈子的青砖黛瓦,还有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慢悠悠的烟火气。

或许老门东的好,就在于它没被时光弄丢。走在这里,像走在记忆里,也像走在寻常日子里,让人觉得,原来有些东西,不管过多少年,还是老的好,还是家的味道。

我总爱从箍桶巷往里走。青石板路被一代代人的脚磨得发亮,下雨天会映出两边的马头墙,砖缝里还嵌着经年累月的青苔,踩上去软乎乎的,不硌脚。墙头上偶尔探出新绿的藤蔓,缠着旧旧的木窗棂,窗里可能是位老奶奶在择菜,看见我路过,会笑着问一句“今天天好,来逛啊?”;也可能是家手作小店,门帘上挂着蓝布印花,风吹过,“哗啦”一声,像在跟老巷子打招呼。
巷子里的味道最是勾人。刚走到“蓝老大糖粥藕”门口,就能闻见红糖和藕的甜香,熬得糯糯的粥盛在粗瓷碗里,撒上一把桂花,抿一口,甜不齁人,藕的清香能从舌尖绕到喉咙。再往前走,蒋有记的鸭血粉丝汤冒着热气,师傅用长勺舀起鸭血、鸭肝,“哗啦”倒进汤里,汤头是用老鸭熬了整夜的,鲜得能让人把碗底舔干净。还有刚出炉的梅花糕,外皮焦脆,咬开是滚烫的豆沙馅,烫得直哈气,却舍不得停口——这些味道,我从记事起就有,如今带着孩子来,他吃得满手糖霜,倒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
老门东的“老”,不是装出来的。那些保留下来的老宅院,门楣上还刻着旧时的堂号,比如“蒋氏宗祠”“傅善祥故居”,推开虚掩的木门,能看见院里的老石榴树,树干粗得要两个人合抱,秋天结满红灯笼似的果子,据说已经长了上百年。还有巷尾的老戏台,雕梁画栋还带着旧时的精致,逢年过节会唱昆曲、评弹,台下摆着长凳,老人坐着听戏,小孩在旁边追跑,咿咿呀呀的唱腔裹着风,能飘到巷口的烧饼铺。

可老门东也不缺新气。老房子里开了文创店,掌柜的是年轻人,把南京的盐水鸭、夫子庙画在笔记本上,好看得让人舍不得用;咖啡馆藏在老宅院的偏房里,玻璃窗外是青砖灰瓦,窗内是拿铁的香气,年轻人捧着电脑工作,偶尔抬头看看院中的石榴树,倒也不觉得违和。我见过穿汉服的姑娘在巷子里拍照,裙摆扫过青石板,跟墙上的老砖画相映成趣——原来老巷子也能这般鲜活,能装下过去,也能接住现在。
每次离开老门东,我都要在巷口的石墩上坐一会儿。看着夕阳把马头墙的影子拉得很长,听着巷子里传来的叫卖声、笑声,总觉得心里踏实。这不是什么惊艳的景点,却是我心里最熨帖的地方——它装着老南京的魂,有我吃了半辈子的味道,有我看了一辈子的青砖黛瓦,还有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慢悠悠的烟火气。

或许老门东的好,就在于它没被时光弄丢。走在这里,像走在记忆里,也像走在寻常日子里,让人觉得,原来有些东西,不管过多少年,还是老的好,还是家的味道。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