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法”之起源再谈中药煎煮九大重要问题

陈四清
(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主任中医师 江苏南京 210029)
相传“方法”一词起源于中医。古时一位皇帝患噎膈症,吃什么都吐,命在旦夕。御医费尽心思,均告无效。一天,侍从禀报说:“百里之外,有位隐居深山的和尚,据说有根治此病之术,不妨请来一试”。和尚来到皇上的龙床前,切完脉后,随即开好药方。侍从一看,说:“为何尚复此方?”原来药物、剂量与御医之方分毫不差。和尚仍叫把药取回,亲自煎药,煎到只剩两匙时,用汤匙盛上药汁请皇上用舌舔服,直至把药汁舔完为止。连服数剂后,病竞渐愈。皇上重赏和尚,并问曰:“同样之药,前者医朕无效,而你能起死回生,奥秘何在?”答曰:“医药者,既要有方,又要有法。皇上之病在咽膈,用舌舔汤匙上药,可使缓缓作用于病灶之处,此乃是法。如果仍用饮服方法,难免药过病所,无济于事”。皇上大悟:“方法,方法,光有方不行,服用还要有法,方与法结合才行”。

这就是“方法”二字的由来,我自1986年进入中医行业,1999年以后幸得周仲瑛教授教导17年有余,至今临床主要运用中药处方治疗肝胆消化病、肿瘤、发热待查、瘙痒性皮肤病为主,自觉影响中医疗效除了医生的处方水平外,也与病人或家属能否正确煎煮中药有很大关联。
我一般仍主张用过去紫砂壶“大火煮开、小火慢炖”的方法煎煮,非特殊情况不用现在韩国人发明的的“高压代煎”方法,但用膏方煎煮技术的浓煎中药方法则可能不会影响疗效,可以取代传统的煎煮方法,就是加工费略高、口感较差罢了。
疗效是硬道理,下面是我在临床是时经常被病人追问的中药煎煮九大问题,现罗列如下,以保证处方疗效不受煎煮方法影响,也感谢各位患者对我及中医的多年信任与支持:
1.清洗问题:中草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确实感到有些脏,也可以用清水简单地漂洗一下,但切勿用热水洗,也不能浸泡后冲洗,以防花粉等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丢失。
2.器具问题:以砂锅为好,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故不能使用。铝锅化学性质较稳定,但不耐强酸强碱,也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3.浸泡问题: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面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即可,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值得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水种问题:煎药用水应选择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的水,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一般都可用来煎煮中药。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都是较好的煎煮水。井水应注意选择水质较好且没有被污染的水(要防止地下水被污染)。有些专家认为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也有一定道理。
5.水量问题: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是将饮片适当加压后,加水至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煎用水量可适当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多放一点水。值得注意的,煎药时,容器要加盖或用纸封口,专人看守,随时搅拌,万一药物烧焦,不可加水重煎,应舍弃重取一剂再煎。煎好的药物用小孔筛过滤去渣,无论你煎前放水多少,煎煮结束后煎出的药汁均约在150-200毫升左右,太少可能未完全将药汁煎出,太多增加服药痛苦。
6.火候问题:煎煮中药的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如同炒菜一样,火候不对,菜的质量、味道也就不会好。文火即小火,武火即大火。一般而言,解表发汗,通便祛邪,治疗急性病的中药宜用武火,火力宜大,迅速煎沸后再煎15分钟即可。第二煎或第三煎10分钟即可。治疗慢性病虚弱证的补养药宜用文火慢慢煮,一般是先用大火烧开,再改小火煎20分钟左右。二煎或三煎常用小火慢煎30-40分钟,这样才能使药汁浓厚,服后药力持久。
7.先煎或后下问题:芳香和气味轻薄的中药如薄荷、藿香、佩兰等要后下,即待其它药物快要煎好时,再将这些药物放下去煎5分钟左右即可,因久煎反而会使有效成份大量逸去;有些矿物药和介类药如磁石、代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龟板、鳖甲等,质地坚硬,难以短期煎出有效成份,需先煎,即先将这些药单独煎煮半小时后,在加入其它药同煎。另外,生南星、川草乌、生附子等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必须先煎1小时左右,以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8.包煎问题:有些小粒的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等入汤煎煮后变得粘腻,使汤液浑浊不易滤出,而且常常粘在锅底,容易变焦;有些粉末类药物如蒲黄、海金砂、灶心土以及含细小绒毛的药物,如旋复花、枇杷叶等均有此弊,故应包煎,即先将这些药用纱布包起来煎。
9.另煎问题:对某些贵重细料药品,如人参、红参、西洋参、冬虫夏草、鹿茸等,若与其它药同煎,其药汁会被吸收一些,故宜另煎,即单独煎煮后,取其药汁混入煎好的中药中同服。
作者简介:陈四清(1967—),男,江苏射阳人,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嫡传弟子,张继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主任。研究方向:肝炎、肝硬化、肝癌、肿瘤、腹泻、发热、皮肤瘙痒等疑难杂症中医药辨治。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