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养老百事 >> 走遍中国 >> 内容

厦门:在海风与茶香里,遇见适合老人的“慢游与康养”

2025-07-18 15:58:11

作者:记者 云舒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厦门的风是有温度的。7月的清晨,我踩着鼓浪屿的石板路慢慢走,阳光透过凤凰木的缝隙落在肩头,不烈,带着海的潮气。路边石凳上,几位本地老人正用闽南语聊天,手里的茶盏冒着热气——这是我到厦门的第一印象:连时光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刚好适合老年人慢慢逛、细细品。

鼓浪屿:不赶行程,只追“舒服”

去鼓浪屿前,我总怕岛上人多路陡,不适合老人。但真走起来才发现,这里藏着对老人的“温柔”:主路上每隔50米就有石凳或木椅,凳面宽大,还贴心地加了防滑垫;转角处常有“便民饮水点”,提供温凉两种开水;连指示牌都比别处大些,字清晰,还标着“最近休息点300米”。
厦门:在海风与茶香里,遇见适合老人的“慢游与康养”
在菽庄花园旁,我遇到了68岁的厦门本地人林阿姨。她带着小孙子散步,手里拎着刚买的海蛎煎。“我们老人逛鼓浪屿,不追景点,就爱走小巷。”她指着身旁一条石板路,“你看这路,早年铺的时候就考虑老人,坡度缓,雨天也不滑。累了就进巷子里的老茶馆,喝杯铁观音,听老板讲老故事。”

林阿姨说的茶馆在龙头路附近,叫“老厦门茶叙”。推门进去,木桌木椅高矮合适,桌上有放大镜(方便看茶罐上的字),墙角放着折叠拐杖——老板说,来的多是本地老人和老年游客,这些都是“标配”。我点了杯淡茶,听邻桌的老夫妇说,他们从上海来,特意选鼓浪屿住了三天,“每天走两小时,累了就歇,比在城市里舒服多了”。

环岛路:海风里的“康养慢道”

厦门的环岛路,是我见过最“懂老人”的海边步道。从白城沙滩到黄厝海滨,10公里长的步道分了“快慢道”:慢道铺着红色塑胶,软乎乎的,走起来不硌脚;每隔1公里有“康养驿站”,能免费测血压、借遮阳帽,驿站里的座椅是弧形的,贴合老人腰背。
厦门:在海风与茶香里,遇见适合老人的“慢游与康养”
上午十点,我在曾厝垵附近的驿站歇脚,遇到了正在做拉伸的张大爷。他和老伴从沈阳来,已经在厦门住了半个月。“每天沿着海边走40分钟,这路比我们小区的步道还舒服。”张大爷指着不远处的“无障碍坡道”,“我老伴膝盖不好,以前不敢去海边,这里坡道平缓,轮椅也能推过来。”

让我意外的是环岛路的“适老细节”:路灯杆上有紧急呼叫按钮(标着“老人求助”),垃圾桶旁有挂钩(方便挂水杯),连卖椰子的小摊都备了吸管和小椅子——摊主说,常有老人买了椰子,想坐着慢慢喝。

社区里的“养老厦门”:不只风景好,日子更暖

比起景点,厦门的养老“软实力”更让我触动。在开元街道深田社区,我逛了当地的“长者食堂”。中午11点,老人们陆续来打饭,两荤一素一汤只要10元,米饭分“软硬度”,菜里少盐少辣。72岁的陈奶奶说:“儿女不在身边,这里每天有热乎饭,还能和老伙计聊天,比家里热闹。”
厦门:在海风与茶香里,遇见适合老人的“慢游与康养”
社区里的“养老服务中心”更像个“老年乐园”:一楼有理发室(每月免费剪一次)、康复室(有按摩椅和助行器);二楼是书画室和合唱团,几位老人正练闽南语歌曲;门口的公告栏上,贴着“本周活动表”——周三教智能手机(教怎么用打车软件、查健康码),周五组织去植物园(有专车接送,配讲解员)。

“厦门的老人,日子过得‘有依靠’。”社区社工小林说,现在厦门很多社区都有“一键呼叫”设备,老人在家有急事,按一下按钮,社区网格员10分钟内就到;出门坐公交,司机看到老人会多等几秒,车上还有“爱心专座”和扶手。这些看不见的“暖”,比风景更让人觉得踏实。

慢下来,才是厦门给老人的礼物

离开厦门那天,我又去了南普陀寺旁的公园。几位老人在树下打太极,动作慢悠悠的;旁边石桌上,有人在下象棋,围观的人轻声支招。阳光穿过树叶,落在他们脸上,像一幅温和的画。
厦门:在海风与茶香里,遇见适合老人的“慢游与康养”
突然明白,厦门为什么适合老人——它不催你赶路,不逼你“打卡”,而是用平缓的坡度、随处可见的休息椅、有人情味的社区服务,告诉你:“慢慢来,舒服就好。”

对老年人来说,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看了多少景”,而是“过得舒不舒服”;一座城市的“康养指数”,也不只看景点美不美,更看有没有把“老人的感受”放在心上。

厦门做到了。它像一杯温凉的铁观音,初尝是海风与花香,细品是藏在细节里的暖——这样的城市,值得老人们慢慢走,慢慢爱。

责任编辑:夏语

  • 上一篇:仙寓山:自然馈赠的康养胜地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