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的“智”造未来:科研深探与产品创新的融合之旅
在健康养生领域,蜂胶以其独特的保健功效备受关注。近日,记者就蜂胶的研究、产品开发以及相关标准制定等问题,采访了中国蜂产品协会名誉副会长吕泽田教授和中国蜂产品协会副会长卢岗博士。他们在蜂胶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蜂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泽田教授从事蜂产品研究近六十年,是蜂胶国际、国家标准牵头制定人。他介绍说,蜂胶是蜜蜂采集的植物树脂与其上颚腺、蜡腺等分泌物混合形成的具有黏性的固体胶状物,其含有二十余类、五百多种天然物质成分,包括丰富的黄酮类和萜烯类活性成分,具有补虚弱、止消渴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蜂胶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等多种药理活性,是自然界少有的“天然复方”。
在复方蜂胶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吕泽田教授有着深入的见解。他指出,目前市场上的蜂胶产品有单方蜂胶和复方蜂胶两类。单方蜂胶的主要原料为单一蜂胶,保健功能往往比较单一,多以免疫调节为主,且存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产品雷同化和低水平重复严重的问题。而复方蜂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蜂胶在某些关键功效上的局限性,配伍部分中草药研发的复方增效中药类保健食品,核心是“扬蜂胶之长,补蜂胶之短”。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吕泽田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遵循中医“辨证施治、阴阳调和、标本兼治”原则,以蜂胶为主料,分别与枸杞、黄芪、苦瓜等中药材进行组方配伍,相继研发出具有提高免疫力、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的中药类保健食品。经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验证,这些复方产品的功效均比单方蜂胶更显著。例如某品牌推出的“蜂胶苦瓜黄芪口服液”,将蜂胶的免疫调节作用与苦瓜的血糖代谢调节、黄芪的免疫屏障增强功能结合,三组分协同起效,精准契合老年人在三高防护、免疫力提升方面的多重需求。这种“复方模式”,既传承了传统养生智慧,又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为健康产业开辟了新路径。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理念,在吕泽田教授与卢岗博士近期对康美新药的技术指导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今年7月,两位专家专程前往康美新药的智能化生产基地,针对复方蜂胶口服液的升级研发展开实地调研与技术交流。在十万级洁净车间里,他们重点考察了“蜂胶苦瓜黄芪口服液”的全流程生产工艺——从蜂胶原料的低温萃取到中药配伍的精准调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研指导生产”的严谨逻辑。

面对市场上蜂胶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吕泽田教授进一步点明该口服液的突破性优势:"其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道地药材与复方科技的完美融合。依托亳州'中华药都'的千年积淀,原料品质从源头可控;而前期临床观察显示,其在辅助降血糖和免疫调节方面的综合表现显著优于单方制剂,这正是复方价值的实证。"
基于对复方蜂胶发展方向的高度共识,吕泽田教授、卢岗博士与王显东、赵宗启董事长迅速展开战略合作探讨。整合康美益康堂的市场渠道与康美新药的新厂产能,打造"亳州复方蜂胶"地理标志产品。吕教授对此充满信心:"亳州中药资源禀赋与康美现代化生产基地的结合,为复方蜂胶产品提供了全球罕见的产业生态。"

作为中国蜂产品协会副会长,卢岗博士的研究视角兼具国际视野与临床实践经验——这与他的学术与职业背景密不可分。他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并获博士学位,这所始建于1289年的欧洲古老学府,在生态学领域久负盛名,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其在生物多样性、天然产物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积累,为卢岗博士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而作为副主任医师,更让他对老年人健康需求有着直接且深刻的理解。
“蜂胶是天然产物,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和标准化生产,把‘天然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卢岗博士强调。这种认知既源于蒙彼利埃大学对“生态与健康关联”的研究传统,也来自他在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让他始终将“安全性”和“适用性”作为产品开发的核心考量。在蜂胶产品开发中,卢岗博士坚持“原料溯源+临床导向”的理念。这些实践正是他将国际科研方法与临床经验结合的生动体现。

卢岗博士多年来还积极倡导保护中华蜜蜂,这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中华蜜蜂是我国特有的蜂种,与本土植物协同进化了千万年,是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重要传粉者。”他解释道,中华蜜蜂飞行敏捷、嗅觉灵敏,能为高山寒冷区域的珍稀植物传粉,尤其擅长利用零星蜜源,对维持神农架等生态脆弱区的植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在他的推动下,部分蜂产品企业已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生态蜜源基地”的产业链模式,通过保护本土蜂种促进区域生态修复。
在蜂胶标准制定上,中国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尤其是《蜂胶国际标准》的制定,更是改写了全球蜂胶产业“无统一规范”的历史。
早在2015年,中国就已发布《蜂胶国家标准》(GB/T24263-2015),吕泽田教授作为主要起草人,首次在国内明确了蜂胶的感官指标、活性成分含量、污染物限量等核心要求。“国家标准就像‘产业地基’,当时国内蜂胶市场合格率不高,标准实施后,通过规范检测方法和质量红线,倒逼企业升级,为后续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累了实践经验。”吕泽田教授说。

而真正的里程碑,是2023年11月23日《蜂胶国际标准》(ISO 24381:2023)的正式发布。这一由中国牵头、22个国家共同参与制定的标准,是蜂胶领域首个全球通用标准,从立项到落地历经五年——2018年吕泽田教授代表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蜂产品分委员会(ISO/TC34/SC19)提出提案,2019年获5国支持正式立项,随后近40位国际专家组成起草团队,召开60余次会议,历经工作组草案、委员会草案等四个阶段,最终以100%赞成票通过成员国投票。
标准制定过程中,最激烈的技术博弈集中在总黄酮检测方法上。中国提出的“聚酰胺粉测定法”与国际主流的“三氯化铝法”存在分歧,巴西等国专家曾质疑前者“重复性差”。为此,吕泽田团队组织国内6家实验室对108个蜂胶样品进行744次验证,细化操作步骤并制作示范视频,最终用扎实数据证明该方法的科学性——不仅能精准区分蜂胶与掺假物质,对黄酮类成分的特异性也更强。最终两种方法在标准中并存,中国技术方案获得国际认可。
这份国际标准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全链条质量体系”:首次按胶源植物将蜂胶分为杨树属(棕蜂胶)、酒神菊属(绿蜂胶)等三大类,制定差异化质量参数;明确总黄酮含量≥15%为合格品标准,对铅、农药残留等设置严格限量(如铅≤1.0mg/kg);甚至规范了采集、运输的操作细节,要求使用食品级包装材料。“标准不仅是‘质量清单’,更是‘产业指南’。”中国团队还推动建立“蜂胶联合实验室”,与巴西、意大利共享研究数据。
两位专家呼吁,科研机构应加强蜂胶活性成分的基础研究,企业需加大剂型创新投入,行业协会则要持续普及标准知识。“蜂胶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礼物,”吕泽田教授说,“我们的责任是用科学把这份礼物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卢岗博士也表示:“未来的蜂胶产业,必然是‘标准护航、科技赋能、需求导向’的产业,这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吕泽田教授从事蜂产品研究近六十年,是蜂胶国际、国家标准牵头制定人。他介绍说,蜂胶是蜜蜂采集的植物树脂与其上颚腺、蜡腺等分泌物混合形成的具有黏性的固体胶状物,其含有二十余类、五百多种天然物质成分,包括丰富的黄酮类和萜烯类活性成分,具有补虚弱、止消渴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蜂胶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等多种药理活性,是自然界少有的“天然复方”。
在复方蜂胶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吕泽田教授有着深入的见解。他指出,目前市场上的蜂胶产品有单方蜂胶和复方蜂胶两类。单方蜂胶的主要原料为单一蜂胶,保健功能往往比较单一,多以免疫调节为主,且存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产品雷同化和低水平重复严重的问题。而复方蜂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蜂胶在某些关键功效上的局限性,配伍部分中草药研发的复方增效中药类保健食品,核心是“扬蜂胶之长,补蜂胶之短”。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吕泽田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遵循中医“辨证施治、阴阳调和、标本兼治”原则,以蜂胶为主料,分别与枸杞、黄芪、苦瓜等中药材进行组方配伍,相继研发出具有提高免疫力、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的中药类保健食品。经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验证,这些复方产品的功效均比单方蜂胶更显著。例如某品牌推出的“蜂胶苦瓜黄芪口服液”,将蜂胶的免疫调节作用与苦瓜的血糖代谢调节、黄芪的免疫屏障增强功能结合,三组分协同起效,精准契合老年人在三高防护、免疫力提升方面的多重需求。这种“复方模式”,既传承了传统养生智慧,又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为健康产业开辟了新路径。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理念,在吕泽田教授与卢岗博士近期对康美新药的技术指导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今年7月,两位专家专程前往康美新药的智能化生产基地,针对复方蜂胶口服液的升级研发展开实地调研与技术交流。在十万级洁净车间里,他们重点考察了“蜂胶苦瓜黄芪口服液”的全流程生产工艺——从蜂胶原料的低温萃取到中药配伍的精准调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研指导生产”的严谨逻辑。

面对市场上蜂胶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吕泽田教授进一步点明该口服液的突破性优势:"其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道地药材与复方科技的完美融合。依托亳州'中华药都'的千年积淀,原料品质从源头可控;而前期临床观察显示,其在辅助降血糖和免疫调节方面的综合表现显著优于单方制剂,这正是复方价值的实证。"
基于对复方蜂胶发展方向的高度共识,吕泽田教授、卢岗博士与王显东、赵宗启董事长迅速展开战略合作探讨。整合康美益康堂的市场渠道与康美新药的新厂产能,打造"亳州复方蜂胶"地理标志产品。吕教授对此充满信心:"亳州中药资源禀赋与康美现代化生产基地的结合,为复方蜂胶产品提供了全球罕见的产业生态。"

作为中国蜂产品协会副会长,卢岗博士的研究视角兼具国际视野与临床实践经验——这与他的学术与职业背景密不可分。他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并获博士学位,这所始建于1289年的欧洲古老学府,在生态学领域久负盛名,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其在生物多样性、天然产物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积累,为卢岗博士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而作为副主任医师,更让他对老年人健康需求有着直接且深刻的理解。
“蜂胶是天然产物,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和标准化生产,把‘天然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卢岗博士强调。这种认知既源于蒙彼利埃大学对“生态与健康关联”的研究传统,也来自他在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让他始终将“安全性”和“适用性”作为产品开发的核心考量。在蜂胶产品开发中,卢岗博士坚持“原料溯源+临床导向”的理念。这些实践正是他将国际科研方法与临床经验结合的生动体现。

卢岗博士多年来还积极倡导保护中华蜜蜂,这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中华蜜蜂是我国特有的蜂种,与本土植物协同进化了千万年,是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重要传粉者。”他解释道,中华蜜蜂飞行敏捷、嗅觉灵敏,能为高山寒冷区域的珍稀植物传粉,尤其擅长利用零星蜜源,对维持神农架等生态脆弱区的植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在他的推动下,部分蜂产品企业已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生态蜜源基地”的产业链模式,通过保护本土蜂种促进区域生态修复。
在蜂胶标准制定上,中国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尤其是《蜂胶国际标准》的制定,更是改写了全球蜂胶产业“无统一规范”的历史。
早在2015年,中国就已发布《蜂胶国家标准》(GB/T24263-2015),吕泽田教授作为主要起草人,首次在国内明确了蜂胶的感官指标、活性成分含量、污染物限量等核心要求。“国家标准就像‘产业地基’,当时国内蜂胶市场合格率不高,标准实施后,通过规范检测方法和质量红线,倒逼企业升级,为后续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累了实践经验。”吕泽田教授说。

而真正的里程碑,是2023年11月23日《蜂胶国际标准》(ISO 24381:2023)的正式发布。这一由中国牵头、22个国家共同参与制定的标准,是蜂胶领域首个全球通用标准,从立项到落地历经五年——2018年吕泽田教授代表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蜂产品分委员会(ISO/TC34/SC19)提出提案,2019年获5国支持正式立项,随后近40位国际专家组成起草团队,召开60余次会议,历经工作组草案、委员会草案等四个阶段,最终以100%赞成票通过成员国投票。
标准制定过程中,最激烈的技术博弈集中在总黄酮检测方法上。中国提出的“聚酰胺粉测定法”与国际主流的“三氯化铝法”存在分歧,巴西等国专家曾质疑前者“重复性差”。为此,吕泽田团队组织国内6家实验室对108个蜂胶样品进行744次验证,细化操作步骤并制作示范视频,最终用扎实数据证明该方法的科学性——不仅能精准区分蜂胶与掺假物质,对黄酮类成分的特异性也更强。最终两种方法在标准中并存,中国技术方案获得国际认可。
这份国际标准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全链条质量体系”:首次按胶源植物将蜂胶分为杨树属(棕蜂胶)、酒神菊属(绿蜂胶)等三大类,制定差异化质量参数;明确总黄酮含量≥15%为合格品标准,对铅、农药残留等设置严格限量(如铅≤1.0mg/kg);甚至规范了采集、运输的操作细节,要求使用食品级包装材料。“标准不仅是‘质量清单’,更是‘产业指南’。”中国团队还推动建立“蜂胶联合实验室”,与巴西、意大利共享研究数据。
两位专家呼吁,科研机构应加强蜂胶活性成分的基础研究,企业需加大剂型创新投入,行业协会则要持续普及标准知识。“蜂胶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礼物,”吕泽田教授说,“我们的责任是用科学把这份礼物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卢岗博士也表示:“未来的蜂胶产业,必然是‘标准护航、科技赋能、需求导向’的产业,这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从复方研发到标准制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吕泽田教授与卢岗博士等专家的探索,正让蜂胶这一“天然瑰宝”在老年健康领域发挥更大价值。随着产业不断规范和创新,蜂胶产品将为更多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