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透视 >> 内容

听不清、看不懂、走不动:老年人求医路上的三重门

2025-08-02 09:47:48

作者:记者 泽锋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李奶奶攥着病历本,站在三甲医院门诊大厅中央。高耸的天花板下,人流如织,各色电子屏幕不断闪烁,指示牌上的陌生科室名字让她茫然无措。她尝试在自助挂号机上操作,手指在屏幕上迟疑悬停,却始终点不到正确的选项。这样的场景,在各大医院日日上演,成为许多银发族难以绕行的现实屏障。

听不清、看不懂、走不动:老年人求医路上的三重门

“数字鸿沟”成拦路虎

信息化浪潮在提升医疗效率的同时,也悄然筑起了一道“数字高墙”。数据显示,约六成60岁以上老人独自面对就医流程,其中多数对智能手机挂号、线上缴费、报告查询等操作深感困难。复杂的界面设计、细小的操作字体、密集的信息条目,都成为他们无法跨越的障碍。一位社区老人无奈感叹:“过去窗口排长队,现在机器前更心慌。儿女不在身边,只能一次次麻烦别人。”

听不清、看不懂、走不动:老年人求医路上的三重门

身体受限,行路艰难

从家门到诊室,每一步都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跋涉。城市公共交通普遍缺乏对老年群体的细致关怀,医院内部动线设计也常常忽视高龄者的体力需求。腿脚不便者难以攀爬楼梯,轮椅使用者遭遇狭窄通道,视听力下降的老人听不清叫号,看不懂标识。对于身患多种慢性病、需频繁复诊的老人来说,每一次出行都像一次对身体的挑战。

沟通困境,焦虑倍增

进入诊室,新的困境仍在继续。医患沟通时间普遍有限,听力下降的老人常难以听清医嘱;理解复杂的医学名词和快速的专业术语更显吃力。对疾病的担忧、对费用的顾虑,在匆忙的诊疗节奏中,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解释与疏导,留下焦虑与不安。

听不清、看不懂、走不动:老年人求医路上的三重门

暖心举措,照亮前路

所幸,越来越多的力量正努力打通这些“梗阻”。国家卫健委大力推动“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要求各级医院设立清晰便捷的老年患者服务流程,配备必要的辅助设备与人员支持。部分医院设立“助老服务站”,由志愿者协助挂号、打印报告、指引科室;开设“老年综合门诊”,让多病共存老人一次就诊解决多种问题;提供电话、现场等传统挂号渠道,保留人工服务窗口。社区层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深入,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基础诊疗与健康管理;一些社区还组织志愿者提供陪诊服务。科技企业也积极探索适老化改造,推出简洁版医院APP、远程诊疗平台等。

共同托举“银发”就医路

解决老年人就医难,是衡量社会文明温度的重要标尺。它需要政策持续倾斜,保障资源供给与公平可及;需要医疗机构将“老年友善”理念融入每个细节,硬件设施与人文关怀双轨并进;需要社区织密服务网络,成为可靠的前沿支撑;更需要家庭关爱与邻里互助,让温暖陪伴驱散独自就医的孤寂。

当李奶奶们再次步入医院时,我们期待,那条通往健康的路不再充满踌躇与困惑,而是被更多的理解、更周全的设施和更温暖的手,稳稳托举。这不仅仅是对长者的关爱,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共同守护——因为每一段安稳的暮年,都是对文明社会最深的敬意。

责任编辑:秋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