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排便几次更长寿?研究给出“黄金次数”,很多人可能没在意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聚焦于运动、饮食、作息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却极少关注排便这件看似平常的事。可你知道吗,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指出,排便次数或许与寿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禁让人好奇:难道每天拉几次屎,真能决定我们能活多久?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
排便次数与健康的科学关联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细胞报告医学》杂志上发表过一项研究,对1400余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展开调查,收集了他们的血液化学、肠道微生物组、遗传学等数据。根据受试者报告的排便次数,将他们分成便秘组、低正常组、高正常组、腹泻组。结果发现,便秘组受试者因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微生物耗尽可用纤维转而发酵蛋白质,产生吲哚硫酸盐、甲酚硫酸盐等毒素;腹泻的受试者中则多有炎症以及肝损伤。而每日排便1 - 2次的受试者身上,研究人员发现了与健康有关的纤维发酵肠道细菌 ,这一研究揭示了排便频率对人体生理以及长期健康的影响。

无独有偶,日本东京大学一项历时20年、跟踪调查50万人的研究显示,每天1 - 2次规律排便的人群平均寿命比排便不规律者高出6 - 8年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排便频率异常,无论是次数过少(便秘)还是过多(腹泻),都可能反映身体存在健康隐患,长期下来,会对寿命产生影响。
排便次数背后的身体奥秘
肠道健康的直接体现
肠道堪称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70% - 80%的免疫细胞都聚集在此,同时它还是“人体第二大脑”,与精神健康紧密相连。正常排便能及时清除肠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当排便次数出现问题,比如便秘时,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干结难以排出,毒素就会被肠道重新吸收,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肠道炎症;腹泻则表明肠道蠕动过快,消化吸收功能受影响,营养物质无法充分吸收,还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这两种情况长期持续,会损害肠道健康,进而影响全身免疫系统。
影响心血管系统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BMJ Open》期刊上发表的一项历时10年、涉及近50万成年人的队列研究成果显示,每日排便超过1次的人群,相较每日1次者,缺血性心脏病风险攀升12%,心力衰竭风险激增33%;每周排便低于3次同样与心血管病风险升高相关。排便异常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血管系统:肠道菌群失调释放脂多糖等促炎因子,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肠道蠕动过快导致营养吸收不完全,造成电解质紊乱及代谢异常,增加心脏负荷;频繁排便常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相关,引发血压波动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与慢性疾病风险相关
长期便秘的人群其死亡率和患癌症的风险都比正常排便的人要高。这是因为肠道内的废物滞留太久,会释放致癌物质,且长期便秘对肠道神经和肌肉造成损伤,影响肠道排毒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便秘或者排便次数过少,还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影响寿命。
理想排便次数与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排便1 - 2次被认为是比较健康的状态 。不过,由于个体差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排便次数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只要每周排便次数不少于3次,且没有排便困难、大便性状异常等情况,都可视为正常。例如,有些人饮食中富含膳食纤维,肠道蠕动活跃,可能每天排便2 - 3次;而有些人饮食精细,运动量少,可能1 - 2天排便1次。只要身体没有不适,都属于正常现象。
如何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1.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粗粮、豆类、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食物,它们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同时,保证每天摄入1500 - 2000毫升的水分,为肠道提供足够润滑,防止大便干结。

2. 适度运动锻炼: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运动,像散步、快走、慢跑、瑜伽、太极拳等,都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运动能让肠道动起来,避免久坐不动导致的肠道功能减弱。
3. 建立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按时吃饭,让身体生物钟稳定,有助于肠道形成规律的蠕动节奏。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饭后半小时尝试去厕所蹲一蹲,培养便意。
4. 缓解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肠道功能。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旅游、找朋友聊天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心态平和,维护肠道健康。
排便次数与健康的科学关联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细胞报告医学》杂志上发表过一项研究,对1400余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展开调查,收集了他们的血液化学、肠道微生物组、遗传学等数据。根据受试者报告的排便次数,将他们分成便秘组、低正常组、高正常组、腹泻组。结果发现,便秘组受试者因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微生物耗尽可用纤维转而发酵蛋白质,产生吲哚硫酸盐、甲酚硫酸盐等毒素;腹泻的受试者中则多有炎症以及肝损伤。而每日排便1 - 2次的受试者身上,研究人员发现了与健康有关的纤维发酵肠道细菌 ,这一研究揭示了排便频率对人体生理以及长期健康的影响。

无独有偶,日本东京大学一项历时20年、跟踪调查50万人的研究显示,每天1 - 2次规律排便的人群平均寿命比排便不规律者高出6 - 8年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排便频率异常,无论是次数过少(便秘)还是过多(腹泻),都可能反映身体存在健康隐患,长期下来,会对寿命产生影响。
排便次数背后的身体奥秘
肠道健康的直接体现
肠道堪称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70% - 80%的免疫细胞都聚集在此,同时它还是“人体第二大脑”,与精神健康紧密相连。正常排便能及时清除肠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当排便次数出现问题,比如便秘时,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干结难以排出,毒素就会被肠道重新吸收,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肠道炎症;腹泻则表明肠道蠕动过快,消化吸收功能受影响,营养物质无法充分吸收,还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这两种情况长期持续,会损害肠道健康,进而影响全身免疫系统。
影响心血管系统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BMJ Open》期刊上发表的一项历时10年、涉及近50万成年人的队列研究成果显示,每日排便超过1次的人群,相较每日1次者,缺血性心脏病风险攀升12%,心力衰竭风险激增33%;每周排便低于3次同样与心血管病风险升高相关。排便异常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血管系统:肠道菌群失调释放脂多糖等促炎因子,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肠道蠕动过快导致营养吸收不完全,造成电解质紊乱及代谢异常,增加心脏负荷;频繁排便常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相关,引发血压波动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与慢性疾病风险相关
长期便秘的人群其死亡率和患癌症的风险都比正常排便的人要高。这是因为肠道内的废物滞留太久,会释放致癌物质,且长期便秘对肠道神经和肌肉造成损伤,影响肠道排毒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便秘或者排便次数过少,还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影响寿命。
理想排便次数与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排便1 - 2次被认为是比较健康的状态 。不过,由于个体差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排便次数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只要每周排便次数不少于3次,且没有排便困难、大便性状异常等情况,都可视为正常。例如,有些人饮食中富含膳食纤维,肠道蠕动活跃,可能每天排便2 - 3次;而有些人饮食精细,运动量少,可能1 - 2天排便1次。只要身体没有不适,都属于正常现象。
如何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1.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粗粮、豆类、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食物,它们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同时,保证每天摄入1500 - 2000毫升的水分,为肠道提供足够润滑,防止大便干结。

2. 适度运动锻炼: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运动,像散步、快走、慢跑、瑜伽、太极拳等,都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运动能让肠道动起来,避免久坐不动导致的肠道功能减弱。
3. 建立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按时吃饭,让身体生物钟稳定,有助于肠道形成规律的蠕动节奏。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饭后半小时尝试去厕所蹲一蹲,培养便意。
4. 缓解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肠道功能。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旅游、找朋友聊天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心态平和,维护肠道健康。
虽然排便次数与寿命存在一定关联,但寿命是由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医疗保健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排便次数只是身体健康的一个“晴雨表”,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能让我们及时了解肠道健康状况,为身体健康加分。从现在起,关注自己的排便情况吧,或许长寿的秘诀就藏在这些生活细节之中。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