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透视 >> 内容

莫让好人“寒心”:守护社会良善需多方合力

2025-05-08 14:59:29

作者:记者 康年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莫让好人“寒心”:守护社会良善需多方合力
在社会前行的浪潮中,好人就如熠熠生辉的灯塔,以善良与无私照亮每一处角落。然而当下,好人在行善途中却常遇波折,活得战战兢兢,这一现象如阴霾笼罩,侵蚀着社会的道德晴空。近期,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的相关言论与行动,如同一声有力的号角,再次引发大众对好人处境与社会道德生态的深度思考。

好人困境实例:行善之路的坎坷
老人摔倒帮扶后的纠葛
李大爷在菜市场买菜时,看到一位老人不慎摔倒在地。出于善良和热心,李大爷赶忙上前将老人扶起,并询问老人身体状况。见老人面色苍白,疑似身体不适,李大爷毫不犹豫地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跟随救护车一同前往医院。在医院里,李大爷帮忙办理各种手续,还垫付了部分医药费。

然而,当老人的家属赶到医院后,情况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老人的家属一口咬定是李大爷撞倒了老人,要求李大爷承担全部的医疗费用和后续的护理费用。尽管李大爷反复解释自己是好心帮忙,可家属根本不听。无奈之下,李大爷只能报警,调取菜市场的监控录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警方的调查和监控录像的证实,李大爷确实是无辜的,但这一场纠葛还是让李大爷身心俱疲。他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件事,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后遇到这种事情,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做好事怎么还会这么麻烦?”李大爷心有余悸地说道。

救助流浪动物引发的争议
年轻女孩小王一直热衷于救助流浪动物。她经常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附近投喂流浪猫、流浪狗,还会定期带一些生病的流浪动物去宠物医院治疗。小王的行为起初得到了部分邻居的认可,但随着流浪动物数量的逐渐增多,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有的邻居开始抱怨流浪动物在小区里随地大小便,影响环境卫生;还有的邻居担心流浪动物会伤人,尤其是对小区里的孩子构成威胁。于是,一些邻居联名向物业投诉小王,要求她停止救助流浪动物的行为。物业多次上门与小王沟通,小王感到十分委屈。她表示自己救助流浪动物是出于爱心,并没有想过会给大家带来困扰。为了减少争议,小王不得不缩减救助规模,但内心却十分痛苦,“我只是想帮助这些可怜的小动物,为什么会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呢?”小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继续救助可能会引发更多矛盾,放弃救助又觉得违背自己的初心。

好人困境产生的原因
法律保障不健全
目前,我国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来保护救助人的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老人摔倒被扶引发的纠纷为例,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在具体的案件中,救助人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出于自愿救助而非侵权行为。而且,在一些情况下,即使救助人最终被证明是无辜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遭受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也很难得到有效的补偿。法律在执行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很多人在面对需要帮助的情况时,产生了顾虑和担忧。

社会信任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信任度也有所下降。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迅速,一些负面事件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后,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信任。例如,一些老人故意碰瓷、讹诈救助者的事件被曝光后,让很多人对老人摔倒等情况产生了警惕心理。人们担心自己的好心会被人利用,从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种社会信任的缺失,使得好人在做好事时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敢轻易伸出援手。

公众认知偏差
部分公众对好人好事存在认知偏差。在一些救助流浪动物等事件中,一些人只看到了流浪动物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忽略了救助者的初衷和努力。他们没有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和支持救助行为,而是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救助者。这种片面的认知容易引发矛盾和争议,让好人在做好事时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承受了过多的压力。

 好人困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道德滑坡风险
当好人在做好事时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支持,反而遭遇各种困境,这会让更多的人对做好事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长此以往,社会上愿意做好事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可能会出现滑坡。人们不再相信善良会得到回报,而是选择明哲保身,这将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社会凝聚力下降
好人好事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它们能够激发人们之间的互助精神和团结意识。然而,好人困境的出现会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疏离。当人们看到好人都得不到好报时,就会对社会产生失望情绪,从而降低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将不利于社会的团结和发展,削弱社会的凝聚力。

于东来带来的启示与影响
近期,于东来及其领导的胖东来备受瞩目。于东来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对社会的担当,成为商业界和社会道德领域的标杆人物。胖东来一直秉持着“用真品,换真心,不满意,就退货”的经营宗旨,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对消费者的真诚态度,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信任。

于东来在多个场合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对员工、顾客和社会的关爱。他的言论和行动让人们看到,在商业利益之外,还有一种更高尚的追求——对社会良善的维护和弘扬。他给予员工优厚的待遇,注重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这种做法不仅让员工感受到关怀,也使得员工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在对待顾客方面,胖东来的服务堪称极致。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丰富多样的商品选择以及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让顾客在购物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这种经营模式背后,是于东来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善良价值观的坚守。他相信,只要真诚对待他人,就能赢得信任和支持。

于东来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商业领域。他的事迹通过媒体传播,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道德和善良的深入探讨。在好人面临困境的当下,于东来的成功让人们看到,善良和真诚不仅不会吃亏,反而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他的企业因为坚守良善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社会声誉,这无疑为社会树立了一个榜样,让人们重新审视好人好事的意义和价值。

多方努力,守护好人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好人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一方面,要明确好人在救助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简化救助人证明自己无过错的程序,降低好人做好事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恶意讹诈救助者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起到威慑作用。同时,建立健全救助人权益补偿机制,对于好人在救助过程中遭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给予合理的补偿,让好人真正感受到法律的保护。

加强社会信任建设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社会信任建设。媒体要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力度,弘扬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看到社会的美好和善良。同时,减少对负面事件的过度渲染,避免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信任。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娃娃抓起,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区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和邻里交流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构建和谐的社区关系。

提升公众认知水平
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好人好事。对于救助流浪动物等行为,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宣传,让公众了解流浪动物救助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提供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如建立流浪动物收容所、开展绝育手术等,以减少流浪动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在面对老人摔倒等情况时,要引导公众理性对待,鼓励人们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伸出援手。同时,普及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让人们在救助他人时更加科学、有效。

好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好人活得战战兢兢。于东来的故事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好人困境,通过完善法律保障、加强社会信任建设、提升公众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好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善良得到应有的回报,让好人能够安心地做好事,共同守护社会的良善与温暖。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向着更加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春晖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