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助”到“刚需”:三甲医院专家眼中的保健食品与慢性病防线
近年来,越来越多三甲医院专家在临床诊疗中开始推荐保健食品,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我国慢性病防控策略的深刻转变。从广东省中医院推出22款名医定制药膳茶饮,到北京301医院专家团队研发融合航天科技与中医食疗的“301御方”,保健食品正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现代医学对抗慢性病的重要防线。

一、政策驱动:营养干预纳入国家战略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发布的《高血压等慢性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明确要求,医疗机构需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营养处方。中国营养学会同期发布的《新时代慢性病防治食养食疗策略和行动》白皮书进一步提出,通过“食养、食疗和营养治疗”实现慢性病同防共治。政策导向下,三甲医院正加速将营养干预纳入常规诊疗体系,如北大医院开设肿瘤营养门诊,通过个性化营养方案提升患者放化疗耐受性,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开展精准营养治疗。

“传统医疗模式偏重药物治疗,而营养干预能从代谢源头改善健康状态。”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主任洪忠新指出,其团队研发的“焱平”系列营养补充剂,通过全谷物替换精制主食,显著降低了社区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此类实践与《健康中国2030》提出的“关口前移”理念高度契合。
二、科学验证:临床证据改写认知
保健食品行业正经历从“经验驱动”到“医学-数据双驱动”的范式变革。202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完成国内首个保健食品RCT临床研究,证实银杏叶口服液可显著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与他汀类药物相当且安全性更优。北京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团队则构建“实验室-类器官-临床”三级转化链,计划3年内推出5款特医食品。

“循证医学让保健食品从‘伪科学’变为‘精准工具’。”西苑医院马晓娟主任医师介绍,其团队开展的西洋参蜂王浆口服液研究显示,该产品可改善65岁以上老人的虚衰症状,相关数据已提交国际期刊。这种转变促使专家态度从“谨慎排斥”转向“科学接纳”,如消化内科医生任威瑞公开推荐含益生菌的无糖酸奶、富含DHA的深海鱼等“超级食物”。
三、市场规范:质量提升赢得信任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实施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大幅提高行业门槛,要求保健食品标签必须明确标注“保健食品”字样,功效宣称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注册备案双轨制改革推动产品迭代,截至2025年3月,我国已批准1.3万张保健食品注册证书,含中药原料的复方产品占比超50%。

规范管理催生优质产品。瑞草世家的银杏叶口服液采用专利技术将银杏酸含量控制在百万分之一,安全性全球领先;绿保康等企业通过RCT验证建立品牌公信力,推动行业从“营销驱动”转向“功效驱动”。消费者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在选购健康产品时最信任“知名专家推荐”,远超明星代言(28%)和网络博主(19%)。
四、消费升级:银发经济与主动健康共振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已超1500亿元,一线城市老年人月均保健品支出近2000元。这一趋势与“主动健康”理念深度融合:上海市消保委调查显示,47.23%的受访者将“控制膳食”作为首要健康管理手段,42.53%选择“经常食用健康养生类食品”。
“老年人对健康的追求已从‘治病’转向‘防变’。”中国保健协会专家指出,86%的40岁以上日本人群定期服用保健品的经验表明,当营养干预成为医疗体系的有机补充时,其健康价值才能真正释放。国内市场亦呈现“中西结合”特征,葡萄籽烟酰胺等科技型产品与阿胶、枸杞等传统滋补品平分秋色。
五、风险防控:构建安全边界
尽管前景广阔,保健食品的合理使用仍需警惕风险。专家强调,其定位是“健康防线”而非“治疗手段”,需与药物治疗协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开发营养处方时,必须遵循“因病施膳、辨证施膳”原则,如广东省中医院的22款药膳茶饮均通过线上问诊开具,避免滥用。
利益冲突管理同样关键。北京友谊医院等机构建立研究利益冲突审查机制,要求研究者申报与企业的经济关联,而《医师法》严禁医生通过指定购药谋取私利。消费者需特别注意,2025年新规要求保健食品标签必须完整标注功效依据,模糊宣传将面临严厉处罚。
编后语:
当三甲医院专家诊室出现“营养处方”,当保健食品通过RCT验证获得医学背书,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信号,更是健康理念的革命。在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井喷的当下,营养保健品正以科学为锚点,与药物治疗、运动干预共同编织现代人的健康防护网。正如《健康中国2030》所揭示的,未来的医疗竞争,将是“预防力”的竞争——而这,或许正是保健食品从“边缘”走向“主流”的深层逻辑。
(本文部分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上海市消保委)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