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内容

老年人睡觉时经常猛抖一下,是身体在报警!

2025-08-27 06:08:06

作者:陈群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刚要眯着,腿突然‘咯噔’抖一下,跟踩空了似的,一下子就惊醒了——这是不是身体在给我发警报啊?”最近不少读者留言问起这事儿,62岁的陈阿姨更是愁得睡不着:“每晚都得抖两三回,睡得断断续续,白天头也昏昏沉沉的。”

老年人睡觉时经常猛抖一下,是身体在报警!
睡觉时突然猛抖一下,医学上叫“睡眠惊跳”,很多人都经历过。有人说“是大脑在查‘人还活着没’”,也有人猜“肯定是缺钙了”,可对中老年人来说,频繁的“睡眠惊跳”未必是小毛病——它可能是身体在悄悄提醒:“最近状态不太对,得上点心了。”

偶尔抖一下,大多是“正常反应”

先别慌——偶尔在睡觉时猛抖一下,大概率不是病。

“人刚要睡着时,大脑还没完全‘切换’到深度睡眠模式,部分神经还带着白天的‘活跃劲儿’。”神经内科张医生解释,这时候要是身体受点小刺激——比如被子没盖好,腿露在外头着凉了;或是睡前喝太多水,膀胱有点胀;甚至白天爬了楼、走了远路,大脑还“记着”腿部的动作,活跃的神经可能突然“抽一下”,带动肌肉猛地收缩,就像“神经打了个冷颤”。
老年人睡觉时经常猛抖一下,是身体在报警!
这种“偶尔抖”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抖一下就停,最多两三下,不会没完没了地抖;二是抖完翻个身还能接着睡,白天该干啥干啥,没啥不舒服。“就像老座钟偶尔‘咔哒’响一声,不耽误走时。”张医生说,年轻人、中老年人都可能遇上,不用特意吃药,睡前少喝浓茶、别趴着睡(压着胸口容易刺激神经),大多能少犯。

频繁抖不停?可能是身体在“提意见”

可要是像陈阿姨这样“每晚抖好几次”,甚至抖完心跳快、心慌,半天睡不着,就得留意了——这可能是身体在“提意见”,藏着三类要当心的问题。

第一类:缺钙或缺维生素D

中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弱,钙吸收得少;加上户外活动少,晒太阳不够,维生素D也容易缺(维生素D是帮身体“拉着钙进骨头”的“搬运工”),血钙水平一低,神经就容易“亢奋”。钙本来是“神经的镇定剂”,钙不够了,神经在睡着时也不安分,就容易出现肌肉抽搐、猛抖。
老年人睡觉时经常猛抖一下,是身体在报警!
这类情况常带着“小信号”:比如白天走路多了腿容易抽筋,膝盖蹲起时疼,甚至牙齿有点松动。这时可以去查查血钙和维生素D,平时多喝牛奶、吃点豆腐补补钙,每天上午晒10-15分钟太阳补补维生素D,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吃点补充剂,抖的次数可能就少了。

第二类:睡眠质量太差

中老年人常被“睡眠浅、易醒”折腾,而睡眠差又会反过来“加重惊跳”。比如有的人睡前总刷手机,屏幕蓝光让大脑“以为还是白天”,入睡时神经“切换不过来”,就容易乱发信号;还有人总惦记家里的事,睡前胡思乱想,大脑“没松劲”,睡着后也可能通过“猛抖”释放紧张。

这类情况的“线索”很明显:白天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躺下半小时以上才能睡着。建议睡前1小时别碰手机、平板,试试泡个温水脚、听段缓音乐,让大脑慢慢“卸下心防”,睡得沉了,抖的次数自然会少。

第三类:基础病在“添麻烦”

要是有糖尿病、帕金森病、腰椎问题,频繁“睡眠惊跳”可能是基础病的“连带反应”。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高血糖可能损伤周围神经,腿部感觉异常,睡着时就容易抽搐;腰椎间盘突出的人,突出的椎间盘压着神经,也可能让腿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帕金森病患者因大脑多巴胺少,神经调控能力弱,睡眠中更易出现肢体抖动。

这类情况别自己猜,最好及时告诉医生,看看是不是要调整基础病的治疗方案——比如糖尿病患者调调降糖药,腰椎不好的人换个稍硬点的床垫,说不定抖的情况就能改善。

教你3招,减少“睡眠惊跳”

要是只是偶尔抖,试试这三个小办法,能让睡眠更安稳:

• 睡前松松肌肉:坐在床边,慢慢伸直腿再蜷起来,重复5-10次,或者轻轻揉按小腿肚子,帮肌肉放松下来;

• 别饿也别撑:睡前1小时可以喝半杯温牛奶(别太多,免得半夜起夜),别吃年糕、粽子这些难消化的,肠胃不舒服也可能刺激神经;

• 调整睡姿:尽量侧睡,双腿间夹个软枕头,减少腿部肌肉的牵拉感,比仰睡更不容易抖。

当然,要是抖得太频繁(一周超过5次),或者抖的时候还腿麻、胸痛、喘不上气,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查查——中老年人的身体“细”,这些“小动静”里可能藏着健康的“大提醒”,早留意、早调整,才能睡得香、身体稳。

责任编辑:秋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