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内容

情绪的“免疫账”:老年人不开心,身体到底会付出什么代价?

2025-09-18 08:14:30

作者:记者 康年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最近总觉得没劲儿,不想说话,连以前喜欢的广场舞都懒得去,这两天还感冒了,吃了药也不见好。”71岁的赵阿姨坐在社区医院的诊室外,语气里满是疲惫。接诊的老年科医生李敏在问诊时发现,赵阿姨的感冒迟迟不愈,除了季节变化的因素,更和她近一个月因子女异地工作产生的“不开心”有关——“情绪不好,免疫力也会‘闹脾气’,这就是情绪的‘免疫代价’。”


不快乐时,身体在“悄悄受损”

“很多老人觉得‘不开心’只是‘心里的事’,其实情绪和免疫系统就像‘邻居’,一方闹矛盾,另一方肯定受影响。”李敏解释,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中时,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释放皮质醇等压力激素,这些激素会直接“干扰”免疫细胞的工作:
情绪的“免疫账”:老年人不开心,身体到底会付出什么代价?
免疫细胞“活性下降”:负责对抗细菌、病毒的白细胞、淋巴细胞会变得“懒洋洋”,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变弱,就像“站岗的士兵没了力气”,感冒、感染等疾病自然更容易找上门;

炎症反应“失控”:长期负面情绪会让身体处于“低水平炎症状态”,这种慢性炎症会慢慢损伤血管、关节甚至器官,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来说,还可能加重基础病。

李敏举例:“临床中常遇到这样的老人,子女吵架、老伴生病后,他们明明没着凉、没累着,却突然发烧、咳嗽,或者旧的腿疼、腰疼毛病加重,这其实就是情绪‘拖垮’了免疫力的信号。”

老年人更要警惕:情绪问题为何“盯上”我们?

“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情绪更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免疫代价也更明显。”北京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颖分析,老年人面临的多重压力,让负面情绪有了“滋生土壤”:

生理变化“添烦恼”:视力下降、听力减退、行动变慢,会让老人觉得“自己没用了”,容易产生自卑、焦虑;

情绪的“免疫账”:老年人不开心,身体到底会付出什么代价?
生活变化“增负担”:退休后生活节奏改变、亲友离世、子女不在身边,孤独感、失落感会悄悄累积;

疾病担忧“压心头”:担心自己生病给子女添麻烦,或对慢性病治疗没信心,容易陷入“越想越怕,越怕越容易病”的恶性循环。

“这些情绪不会‘自动消失’,如果一直憋着,就像给免疫系统‘上了枷锁’。”张颖说,曾有位68岁的大爷,因担心孙子高考成绩,连续半个月失眠、唉声叹气,后来突然得了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和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而他的免疫力下降,正是焦虑情绪‘熬’出来的。”

给情绪“松绑”,就是给免疫力“减负”

“既然不快乐会让身体付出免疫代价,那反过来,让情绪‘舒服’,就是在帮免疫系统‘加油’。”李敏和张颖结合老年人群特点,给出了4个简单易做的“情绪调节法”,帮老人减少情绪对身体的伤害:

1. 找个“情绪出口”,别让坏情绪“堵”在心里

“老人别把‘不开心’藏着掖着,说出来、哭出来都比憋着好。”张颖建议,觉得难受时可以给子女打个电话聊聊,或找老邻居、老同事“吐槽”,甚至对着家里的花花草草“说说话”——“表达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哪怕对方帮不上忙,说出来也会觉得轻松不少。”
情绪的“免疫账”:老年人不开心,身体到底会付出什么代价?
2. 做件“小事”转移注意力,给情绪“换频道”

“当负面情绪来的时候,别陷在里面‘钻牛角尖’,找件能让自己专注的小事做。”李敏举例,喜欢做饭的老人可以琢磨一道新菜,爱下棋的可以约棋友对弈,哪怕是整理衣柜、浇花、练几页毛笔字,都能让注意力从“不开心”转移到“做事”上,让情绪慢慢平复。

3. 每天“动一动”,让身体帮情绪“解压”

“运动是天然的‘情绪调节剂’,还能直接增强免疫力。”张颖建议,老年人每天做30分钟温和的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跳舒缓的广场舞,运动时身体会释放“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能帮人赶走低落情绪,同时还能促进免疫细胞活跃,一举两得。

4. 学会“自我安慰”,给心情“找台阶”

“老年人要学会‘跟自己和解’,别对自己、对别人太苛刻。”李敏说,比如子女不能常回家,就告诉自己“他们忙是因为工作好,有空会来看我”;身体有点小毛病,就想“按时吃药、好好休息就能好,别自己吓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减少负面情绪对身体的“攻击”。

“对老年人来说,‘开心’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维护健康的‘重要防线’。”李敏最后提醒,如果长期觉得情绪低落、提不起劲,甚至影响吃饭、睡觉,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的老年科或心理科咨询,“别让‘不快乐’悄悄偷走你的免疫力,毕竟,心情好,身体才会真的好。”

责任编辑:秋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