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躺到天亮”到“越睡越累”:60岁后睡觉,这5点比时间更重要
“以前总听人说‘十点睡最养生’,可我坚持了半年,反而白天更困、血压还不稳,这到底错在哪?”家住上海静安区的李阿姨今年62岁,最近因“睡不对”的烦恼,专门到医院老年科咨询。在老年群体中,像李阿姨这样被“固定睡觉时间”困扰的人不在少数——过了60岁,到底几点睡才合适?“十点睡觉”的说法真的适合老年人吗?
“十点睡觉”不是“标准答案”,老年人有专属“生物钟”
“对年轻人来说,晚上10点到凌晨6点的睡眠周期可能更贴合作息,但老年人的生理节律会随年龄变化,不能一概而论。”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张磊解释,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褪黑素分泌会减少、睡眠周期缩短,更容易出现“早醒”“入睡快但睡眠浅”的情况,因此**“固定时间睡”不如“顺应身体信号睡”**。

张磊举例:“如果老人晚上9点就觉得眼皮沉、打哈欠,硬熬到10点反而会‘越熬越精神’;若10点毫无睡意,强迫自己躺下也会导致‘入睡困难’,反而影响睡眠质量。”他强调,老年人睡眠的核心不是“几点睡”,而是“能否睡够完整的睡眠周期”(一般老年人每晚需5-7小时,且尽量保证凌晨12点-4点的深度睡眠)。
过了60岁,睡觉做好这5点,比“卡时间”更重要
针对老年人的睡眠特点,张磊和团队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5条“黄金睡眠建议”,简单易操作,却能帮老人睡个安稳觉:
1. 睡前1小时“断网”,别让屏幕“偷走”睡意
“很多老人睡前喜欢刷短视频、看新闻,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大脑误以为‘还是白天’。”张磊建议,睡前1小时关掉手机、电视,换成听轻音乐、看纸质书或和家人聊聊天,让大脑慢慢进入“放松模式”。家住广州的刘大爷试过这个方法后反馈:“以前刷手机到10点半,躺下要1小时才睡着;现在9点半就关手机,10点躺床上,十几分钟就能睡着。”
2. 醒来别“赖床”,固定时间起床更关键
“比起‘固定入睡时间’,老年人更该固定‘起床时间’。”张磊解释,即使前一晚睡得晚或没睡好,也建议早上6-7点按时起床,通过“规律起床”调整生物钟,晚上自然会在固定时间感到困倦。他提醒,醒来后别马上起身,可先躺3分钟,再慢慢坐起、下床,避免因体位性低血压头晕。
3. 睡前别碰“3样东西”,减少夜间“折腾”
不喝“刺激性饮品”:下午4点后别喝咖啡、浓茶,睡前1小时不喝太多水,减少夜间起夜次数;

不吃“难消化食物”:晚餐别吃太饱,睡前2小时不进食,尤其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以免胃胀、反酸影响睡眠;
不用“助眠偏方”:别依赖“喝酒助眠”(酒精会破坏深度睡眠),也别盲目吃褪黑素,若长期失眠,一定要咨询医生。
4. 卧室做好“3个调整”,打造“助眠环境”
调暗光线:夜间起床用“小夜灯”,避免强光刺激;
控制温度:卧室温度保持在20-22℃,湿度50%-60%,太冷或太干都会让人睡不安稳;
减少噪音:可用轻柔的白噪音(如风扇声、雨声)掩盖外界杂音,帮助老人保持深度睡眠。
5. 白天“动一动”,晚上睡得更沉
“适当运动能帮老人消耗精力,但要选对时间和方式。”张磊建议,早上或下午可做30分钟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让身体在晚上产生“疲劳感”;但要注意,睡前3小时别做剧烈运动,否则会让神经兴奋,反而难入睡。
这些“睡眠误区”,老年人要避开
采访中,张磊还纠正了3个老年人常见的睡眠误区:
误区1:“失眠就吃安眠药”——长期吃安眠药可能产生依赖,且会影响记忆力,建议先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无效再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2:“白天补觉能‘补回’晚上的觉”——白天睡超过1小时,会打乱生物钟,让晚上更难入睡,若中午困,可眯15-20分钟;
误区3:“睡得越久越好”——老年人睡眠质量比时长更重要,若白天精神好、不头晕,即使只睡5小时也无需焦虑,过度追求“睡够8小时”反而会有心理负担。
“对老年人来说,‘好睡眠’不是‘卡着点睡’,而是‘睡得香、醒得爽、白天有精神’。”张磊最后提醒,若长期出现入睡难、早醒、白天嗜睡等问题,别自己扛着,及时到医院老年科或睡眠门诊检查,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对睡眠的影响,才能真正睡个“安稳觉”。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