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出现这些信号,警惕骨骼“悄悄变脆”!医生提醒:老年人尤其注意
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健康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少老年人认为“腰酸背痛是老毛病”,却不知这可能是骨骼变脆的早期信号。骨科专家提醒,当身体出现以下几种表现时,需警惕骨质疏松或骨量流失,及时干预可有效降低骨折风险。
1. 不明原因的腰背疼痛,活动后加重
“很多老人早上起床时腰背痛,弯腰、翻身时更明显,休息后能缓解,就误以为是劳累所致。”某医院骨科主任解释,这其实是骨量流失的典型症状之一。当骨骼密度下降,腰椎、胸椎等承重骨骼无法支撑身体重量,容易引发椎体微小损伤,进而导致慢性疼痛。若疼痛频繁发作或逐渐加重,需及时进行骨密度检测。

2. 身高“缩水”,出现驼背
“比年轻时矮了3厘米还多,背也越来越驼。”这是不少老年人的共同感受。专家指出,当骨量流失严重时,脊柱椎体容易压缩变形,导致脊柱前倾、身高缩短,严重时还会影响呼吸功能。若发现身高一年内减少超过2厘米,或出现明显驼背,需警惕骨质疏松已较为严重。
3. 轻微碰撞就骨折,恢复速度慢
老年人摔倒后骨折并不少见,但如果只是轻微碰撞(如起身时碰到家具)就发生骨折,或骨折后长期难以愈合,往往意味着骨骼强度已大幅下降。临床数据显示,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内致残率超过50%,因此这类人群需格外注意日常防护,避免跌倒。
4. 牙齿松动、脱落,咀嚼能力下降
骨骼与牙齿的成分相似,骨量流失也会影响牙槽骨健康。若老年人出现牙齿松动、牙龈萎缩,或不明原因的牙齿脱落,可能是全身骨量减少的信号之一。此时除了关注口腔健康,也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排查骨骼问题。

“骨骼变脆是一个‘静悄悄’的过程,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疼痛或骨折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专家建议,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日常可通过多吃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深海鱼)、适量晒太阳、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方式,延缓骨量流失。若已确诊骨质疏松,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