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秋分怎么养?记住“养阴、保暖、调心”三大核心
秋分时节,昼夜均分、气温渐凉,空气湿度降低,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易受气候影响出现不适。此时养生需围绕“养阴防燥、保暖护阳、调和情志”展开,助力安稳度过季节交替。
饮食:养阴润燥,温补适度
秋分气候干燥,易引发口干、咽燥、皮肤瘙痒等“秋燥”症状,饮食需以“润”为主,同时避免过度滋补加重身体负担。

多吃润燥食材:优先选择梨、银耳、百合、蜂蜜、莲子等,可煮成银耳百合汤、雪梨炖水,既能补水,又能缓解燥邪伤肺;蔬菜推荐冬瓜、萝卜、莲藕,帮助清热生津、促进消化。
适量温补不贪凉:随着气温下降,可适当增加温补食物,如山药、栗子、瘦肉、鱼类,但避免过量食用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以防上火;同时少吃生冷瓜果、冰饮,保护脾胃阳气,避免腹泻腹痛。
少盐少辣护血管: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秋分饮食需清淡,减少盐、辣椒、花椒等刺激性调料,降低心血管负担,预防血压波动。
起居:早睡早起,保暖防凉
秋分后昼夜温差拉大,夜间寒气渐重,老年人需调整起居习惯,做好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规律作息,顺应时节:早睡可养人体阳气,早起能助肺气舒展,建议每晚21:00-22:00入睡,早晨6:30-7:00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耗伤阴液。
注意保暖,重点护颈腰:早晚外出时添薄外套,避免穿短袖、短裤;颈部、腰部、脚部是易受凉部位,可戴薄围巾、穿护腰、选透气保暖的袜子,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0-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室内湿度:秋季室内干燥,可放加湿器(湿度控制在50%-60%),或在窗台放一盆水,避免呼吸道黏膜干燥引发咳嗽、鼻炎。
运动:适度锻炼,避汗防风
秋分适合温和的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避免过度劳累耗气,同时需注意运动后防风,以防受凉。

选择轻柔运动:推荐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慢走等,每次运动30-40分钟,每周3-5次,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汗为宜,避免爬山、快跑等剧烈运动。
选对运动时间:避开早晚低温时段,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阳光充足、气温适宜,是最佳运动时间;运动后及时擦汗,穿好外套,不立即吹风或喝冷饮。
情志:平和心态,防悲养气
中医认为“秋属金,对应肺,肺主悲”,秋分易让人情绪低落,老年人需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悲秋伤肺。
多晒太阳,调节情绪:阳光能促进体内血清素分泌,改善低落情绪,每天可在阳台或公园晒20-30分钟太阳(避免正午强光)。
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可和家人朋友聊天、下棋、练书法,或养花草、遛宠物,丰富日常活动,减少孤独感;也可适当参与社区活动,保持社交互动,让心情更愉悦。
避免过度思虑:秋季是收获季节,可多回想生活中的“小美好”,少纠结琐事,若情绪低落,可通过听轻柔音乐、慢走等方式缓解,必要时与家人沟通倾诉。
秋分养生,关键在“顺应自然”,老年人无需刻意进补或过度防护,只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起居、运动和心态,就能安稳度过这一节气,为过冬打下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