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内容

秋季来临,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做好这5点,为健康“保驾护航”

2025-09-23 08:11:24

作者:李想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随着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迎来了一年中的高发时段。数据显示,秋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夏季可上升30%左右,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这是因为低温会刺激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人体新陈代谢减缓,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因此,在秋季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对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注意保暖,避免血管“受刺激”

秋季气温波动大,早晚寒凉、中午偏暖的温差变化,容易让血管反复经历“收缩-舒张”的过程,增加血管壁的压力,甚至可能诱发血管痉挛。尤其是对于本身血管弹性较差的中老年人,保暖不当极易引发血压骤升或心脑血管意外。
秋季来临,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做好这5点,为健康“保驾护航”
重点护好“关键部位”:外出时优先做好头部、颈部、手部和脚部的保暖,可佩戴帽子、围巾、手套,穿厚底鞋,避免冷风直接刺激这些血管密集区域。

循序渐进添衣物:不要等感到寒冷再添衣,可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准备薄外套,做到“早晚添衣、中午适度减衣”,避免因衣物过厚导致出汗后受凉。

室内温度别太低:室内空调温度建议保持在18-22℃,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最好不超过7℃),从室外进入室内时,可先在门口过渡片刻,让身体适应温度变化。

调节饮食,减少血管“负担”

秋季饮食若过于油腻或滋补不当,容易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血管负担。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帮助稳定血压、血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秋季来临,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做好这5点,为健康“保驾护航”
多吃“护血管”食物: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梨、猕猴桃等)、全谷物(燕麦、糙米、玉米等),以及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这些食物能帮助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弹性。

少吃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减少油炸食品、肥肉、腌制食品(咸菜、腊肉等)和甜食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避免因钠摄入过多导致血压升高,或因脂肪、糖分堆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适量补水防黏稠: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快,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建议每日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给心脏造成负担,尤其晨起后喝一杯温水,能及时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规律运动,增强心血管“韧性”

秋季适当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帮助稳定血压和血脂,但需注意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因运动不当诱发不适。
秋季来临,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做好这5点,为健康“保驾护航”
选择温和的运动类型:避免高强度、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间歇训练),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骑自行车等中低强度运动,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不会给血管和心脏带来过大压力。

控制运动时间和频率:每次运动时间建议在30-45分钟,每周运动3-5次即可。运动时间尽量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3-4点,此时气温相对温和,避免在清晨低温时段运动(易因血管收缩引发意外)。

运动后做好“收尾”:运动结束后不要立即停下,可通过慢走、拉伸等方式逐渐放松,避免因突然停止运动导致血压骤降,引发头晕、心慌等不适。

管理情绪,避免血压“过山车”

秋季光照时间减少,部分人容易出现“秋愁”情绪,加上生活、工作压力,若情绪波动过大(如焦虑、紧张、愤怒),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学会“情绪调节”:可通过听音乐、阅读、养花种草、与家人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长时间处于焦虑或紧张状态。若情绪低落明显,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有助于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

避免“突然激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因小事过度生气或兴奋,尤其在排便、运动等场景下,更要控制情绪,防止血压突然升高。

监测指标+定期检查,守住“健康底线”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秋季更要加强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指标异常,避免病情加重。
秋季来临,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做好这5点,为健康“保驾护航”
日常监测“关键指标”: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后、睡前)测量血压,记录血压变化;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若指标出现波动,及时调整饮食、运动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不要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

定期做“专项检查”:45岁以上人群、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基础疾病的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脑血管专项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等),早期发现血管斑块、心肌缺血等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干预”。

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若出现胸痛、胸闷、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无论症状轻重,都应立即就医,避免因延误治疗引发严重后果。

秋季虽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但只要做好保暖、饮食、运动、情绪管理和健康监测这5点,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心脑血管健康的维护并非“一时之事”,需要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希望大家在享受秋日美景的同时,也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平稳度过这个季节。

责任编辑:夏语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