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老年私域直播乱象持续发酵:1亿人陷维权困局,10万从业者生计迷茫
“本以为是专属福利群,没想到是花钱的‘坑’。”上海王女士看着家中10盒未拆封的益生菌懊悔不已。经线下门店引导加入私域直播群后,她花数千元购买了宣称“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产品,事后却发现仅是普通食品。这场由央视曝光的老年人私域直播乱象,如今仍在持续发酵,头部品牌总部“失联”、门店停播,超1亿老年用户面临维权难题,10万从业者陷入生计困境,为银发经济健康发展敲响警钟。
闭环骗局:从免费鸡蛋到“健康神话”的围猎
“55岁以下禁入”的微信群门槛,成为不法商家筛选目标的首道关卡。记者调查发现,多个涉事品牌运作模式高度相似:在线下社区公园、早市等老年群体集中区域,以免费鸡蛋、有机粉丝、小额红包为诱饵拉人入群,进群需通过年龄验证甚至答题测试。这种“专属感”设置,实则为构建封闭信息茧房铺路。

群内每日推送的带密码直播链接,将隐蔽性做到极致。直播结束后链接立即失效、无回看记录,导致虚假宣传证据难以留存。部分直播中,主播宣称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能抑制幽门螺杆菌,搭配群内专属优惠链接诱导下单,实际产品却仅是普通食品,与宣传严重不符。更有商家将普通羊奶包装成“能替代药物”的神药,甚至伪造知名机构背书,涉嫌严重违法。


“宣传与产品分离、直播与门店分离,是这类骗局的典型特征。”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表示,线下门店仅负责拉新和提货,直播内容由总部操控,双方权责分离导致监管取证难度极大。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商家还会诱导消费者通过第三方转账完成交易,规避平台监管,形成“引流-洗脑-成交-失联”的完整骗局闭环。
行业震荡:总部“蒸发”与从业者的生存危机
随着央视曝光和监管介入,曾经红火的行业迎来“雪崩式”坍塌。据业内人士透露,巅峰时期全国此类私域直播平台超1000家,部分头部品牌覆盖数百个市级区域,拥有数千个经销商和近3000家门店。但如今,不少头部品牌暂停直播,招商电话无人接听,部分总部甚至更换办公地址,彻底失联。

“投入20多万加盟的门店,刚运营半年就停播了。”一位加盟商坦言,门店主要依赖总部提供的直播内容变现,如今总部“跑路”,不仅自己血本无归,还得面对老年会员的每日追问。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产业链涵盖销售人员、门店运营、技术支持等从业者超10万人,其中多数是缺乏其他技能的中年人,行业骤冷让他们瞬间陷入失业困境。
即便监管部门介入处罚,效果也十分有限。部分地区市场监管局对涉事门店处以2万元罚款,但执法人员坦言,现有处罚力度难以形成有效震慑,与商家动辄数万的单店营收相比差距悬殊。
社会之困:1亿用户的信任崩塌与情感空缺
超1亿老年用户的卷入,让这场骗局的社会影响远超经济损失。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指出,老年人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群内每日问候、“专家”耐心解答带来的情感价值,这种关怀填补了许多老人的孤独感,以至于执法人员上门时,不少老人仍坚信自己没有被骗。

情感绑定背后,是更深远的信任危机。北京一位消费者发现花高价购买的“保健羊奶”实为普通食品后,对所有健康科普都产生怀疑:“现在分不清谁说的是真的,干脆什么都不信了。”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老人因怕被子女埋怨,即便发现受骗也选择隐瞒,导致心理压力加剧。而随着大量平台停播失联,数百万核心用户的售后问题无人对接,部分老人甚至可能转向更不正规的渠道,面临二次受骗风险。
破局之路:监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守护
针对私域直播的隐蔽性难题,专家建议建立“技术+制度”的双重监管体系。监管部门需创新监测方式,要求私域直播留存不少于90天的可追溯记录,对老年群体集中的营销场景实施备案制。同时应加大处罚力度,对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虚假宣传等行为依法从重惩处,提高违法成本。平台方则需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异常直播,建立便捷举报渠道,配合监管部门封禁违规账号。

家庭关爱是防范骗局的第一道防线。业内人士呼吁,子女应主动帮老人甄别信息,定期沟通健康知识,减少老人因信息差陷入陷阱的可能。社区可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常态化健康讲座,用正规服务填补市场空白,挤压虚假宣传的生存空间。
“银发经济的核心是尊重与守护,而非收割。”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私域直播本可成为服务老年群体的有效渠道,但需通过监管筑牢防线、家庭给予温暖、社会提供支持,才能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安心享受便利,让银发经济真正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