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透视 >> 内容

“希望的田野”为何荒芜:乡村旅游“烂尾”迷局追问

2025-09-27 14:38:40

作者:记者 乔伊思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初说要打造成‘网红田园综合体’,现在就剩半拉子大棚和荒草了。”站在山东济南宋风古城项目工地旁,村民老李望着杂草丛生的仿古建筑地基叹气。这个曾计划投资40亿、宣称年接待500万人次的项目,如今一期工程仍未完工,沦为野草丛生的闲置地。
“希望的田野”为何荒芜:乡村旅游“烂尾”迷局追问
这样的场景在多地上演: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投资25亿后债务重整,日均游客不足20人;陕西蓝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4年便因经营惨淡被拆除;湖南益阳江南古城10亿投资打了水漂,300亩土地上杂草高过人头。这些曾承载乡村振兴期待的“希望田野”,为何沦为“烂尾”标本?

规划先行成空谈:跟风冒进埋隐患

“项目上马前连周边客源量都没算清,失败早有预兆。”惠州市博罗县一名基层干部坦言,当地秋枫寨景区因忽视周边人口密度低的现实,盲目打造大型景区,最终陷入运营困境。这种缺乏调研的规划乱象并非个例,不少乡村旅游项目跟风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农耕体验园,却没有结合地域特色的实质性内容,沦为“千村一面”的复制品。
“希望的田野”为何荒芜:乡村旅游“烂尾”迷局追问
更值得警惕的是“贪大求洋”的规划倾向。中部某村为发展旅游,填平废弃鱼塘投入1.5亿元,最终因无客流支撑倒闭。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指出,部分项目忽视乡村特质,脱离农业基础搞“大拆大建”,既丢失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又因规模过大推高运营成本,陷入“建得起、养不起”的困境。

资金链断裂:“输血”难续“造血”无门

“前期靠贷款砸钱建设施,运营后没收益,资金链说断就断。”东部某田园综合体工作人员透露,大型农业旅游设施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一旦后续资金跟不上,项目就可能停摆。山东济南宋风古城、湖南益阳江南古城等项目,均因开发商资金断裂导致建设停滞,成为烂尾工程。
“希望的田野”为何荒芜:乡村旅游“烂尾”迷局追问
资金问题的根源在于“输血依赖”与“造血不足”并存。多数乡村旅游项目资金来源单一,过度依赖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缺乏市场化融资渠道和社会资本参与。而在运营端,不少项目产业融合流于表面,看似涵盖农业、文旅、康养等业态,实则各自为战,仍以售卖初级农产品为主,难以提升附加值和盈利能力,无法形成持续收益支撑资金循环。

运营“短腿”:建好的设施留不住人

“景区连基本的卫生都搞不好,谁还愿意来第二次?”在某闲置的乡村民宿内,墙面发霉、设施破损的景象随处可见。县域文旅项目运营团队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服务差、管理乱、营销弱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游客体验。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虽紧邻核心景区,却因招商失败、演出项目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停留,最终陷入亏损窘境。
“希望的田野”为何荒芜:乡村旅游“烂尾”迷局追问
文化内涵的缺失更让不少项目失去灵魂。部分古镇项目为搞开发迁走原住民,拆真建假打造仿古街区,看似古色古香却没有烟火气和文化底蕴,沦为“空心古镇”。业内人士指出,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独特的乡土文化和田园体验,脱离这些核心要素,仅靠仿古建筑和商业店铺,根本无法形成持续吸引力。

破局之道:回归“农”本 精准发力

“烂尾项目的教训,本质是违背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律。”受访基层干部和业内人士认为,破解困局需打好“组合拳”,让项目真正扎根乡村、对接市场。
“希望的田野”为何荒芜:乡村旅游“烂尾”迷局追问
在规划层面,需深挖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浙江某村依托当地传统竹编工艺,打造“竹艺体验+民宿度假”的特色项目,既保留乡村韵味,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这种“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正是乡村旅游的活力所在。

资金与运营层面,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参与”的机制。一方面通过精准投资关键领域、拓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形成“农产品加工盈利反哺农业生产”的良性资金循环;另一方面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项目,既解决用地和劳动力问题,又能通过利益分配激发其积极性。

“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农业+旅游’,而是要实现生态、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王忠武强调,只有让项目扎根乡土、适配市场、持续造血,才能让“希望的田野”真正长出增收致富的“果实”,而非闲置荒芜的“遗憾”。

责任编辑:秋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