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养生:顺时而为,护好秋冬“健康根基”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此时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拉大,空气也愈发干燥,人体易受“燥邪”“寒邪”侵袭,养生核心需围绕养阴防燥、温补养肾、御寒保暖展开,为即将到来的寒冬筑牢健康屏障。
一、饮食:润养为先,温补不燥
寒露的“燥”是“凉燥”,既要润燥,又忌过度寒凉伤脾;同时中医认为“秋冬养阴”,此时宜适当温补,为肾脏储能。

多吃“润燥”食材:梨(蒸食更佳,避免生冷伤胃)、银耳、百合、莲子、芝麻、核桃等,可煮成银耳百合莲子羹、芝麻核桃糊,既能补水润肺,又能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皮肤干、便秘等问题。
适当“温补”护肾:山药、栗子、南瓜、红枣、桂圆等食材性质温和,可搭配鸡肉、鸭肉、鲈鱼等低脂肉类,做成山药炖鸡汤、栗子焖南瓜,既能补养气血,又不似秋冬进补那般滋腻,避免上火。
避开“伤燥”禁忌:少吃辛辣刺激(如辣椒、生姜)、油炸油腻食物,以免加重体内津液消耗;海鲜、螃蟹等寒性食物也需控制,脾胃虚弱者过量食用易引发腹泻。
二、起居:保暖防凉,早睡养阳
寒露后“早晚凉、中午暖”,起居若不注意,很容易受凉感冒,甚至诱发老慢支、关节炎等旧疾。

添衣“循序渐进”:遵循“春捂秋冻”但不盲目冻,早晚外出时及时添加薄外套、围巾,重点护住腹部、脚部、颈部——腹部受凉易伤脾胃,脚部受凉会影响全身阳气,颈部受凉可能引发咳嗽、肩颈痛。
睡眠“早睡早起”:此时白天变短、阳气渐收,建议每晚10点半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让身体顺应“秋收”的节律,帮助阳气收敛、阴精蓄积,避免熬夜耗伤津液。
室内“保湿通风”:北方开始供暖、南方空调未停,室内空气干燥易加重秋燥,可放一盆清水或使用加湿器,湿度保持在40%-60%;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20分钟,避免密闭环境滋生细菌。
三、运动:温和适度,避寒避雾
寒露运动需“收”不宜“放”,剧烈运动易出汗过多,导致津液流失,还可能因受凉引发不适。

选对“运动类型”: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既能活动筋骨、促进气血循环,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也可选择室内瑜伽,帮助拉伸身体、舒缓情绪。
选对“运动时间”:避免早晚低温、大雾时段外出运动,建议上午9-10点(阳光充足、气温回升)或下午4-5点,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换上干燥衣物,喝少量温水补充津液。
四、情志:疏解“悲秋”,心态平和
中医认为“秋属金,对应肺,肺主悲”,寒露后树叶凋零、万物萧瑟,人易生出低落、伤感的情绪,长期如此会影响肺部功能。
多“晒阳”解秋愁:晴天多到户外晒太阳,阳光能促进体内血清素分泌,改善低落情绪;也可约朋友爬山、赏秋景,看漫山红叶、金黄银杏,转移“悲秋”注意力。
少“思虑”护脾胃:情绪焦虑、思虑过多会影响脾胃运化,可通过听轻音乐、练书法、泡热水脚等方式放松身心,让心态保持平和,助力身体“秋收”养藏。
寒露养生,关键在“顺时”——顺着节气的变化调整饮食、起居、运动,不冒进、不拖延,让身体与自然节奏同频,才能安稳度过这“露转寒”的过渡阶段,为冬天的健康打下好基础。
一、饮食:润养为先,温补不燥
寒露的“燥”是“凉燥”,既要润燥,又忌过度寒凉伤脾;同时中医认为“秋冬养阴”,此时宜适当温补,为肾脏储能。

多吃“润燥”食材:梨(蒸食更佳,避免生冷伤胃)、银耳、百合、莲子、芝麻、核桃等,可煮成银耳百合莲子羹、芝麻核桃糊,既能补水润肺,又能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皮肤干、便秘等问题。
适当“温补”护肾:山药、栗子、南瓜、红枣、桂圆等食材性质温和,可搭配鸡肉、鸭肉、鲈鱼等低脂肉类,做成山药炖鸡汤、栗子焖南瓜,既能补养气血,又不似秋冬进补那般滋腻,避免上火。
避开“伤燥”禁忌:少吃辛辣刺激(如辣椒、生姜)、油炸油腻食物,以免加重体内津液消耗;海鲜、螃蟹等寒性食物也需控制,脾胃虚弱者过量食用易引发腹泻。
二、起居:保暖防凉,早睡养阳
寒露后“早晚凉、中午暖”,起居若不注意,很容易受凉感冒,甚至诱发老慢支、关节炎等旧疾。

添衣“循序渐进”:遵循“春捂秋冻”但不盲目冻,早晚外出时及时添加薄外套、围巾,重点护住腹部、脚部、颈部——腹部受凉易伤脾胃,脚部受凉会影响全身阳气,颈部受凉可能引发咳嗽、肩颈痛。
睡眠“早睡早起”:此时白天变短、阳气渐收,建议每晚10点半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让身体顺应“秋收”的节律,帮助阳气收敛、阴精蓄积,避免熬夜耗伤津液。
室内“保湿通风”:北方开始供暖、南方空调未停,室内空气干燥易加重秋燥,可放一盆清水或使用加湿器,湿度保持在40%-60%;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20分钟,避免密闭环境滋生细菌。
三、运动:温和适度,避寒避雾
寒露运动需“收”不宜“放”,剧烈运动易出汗过多,导致津液流失,还可能因受凉引发不适。

选对“运动类型”: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既能活动筋骨、促进气血循环,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也可选择室内瑜伽,帮助拉伸身体、舒缓情绪。
选对“运动时间”:避免早晚低温、大雾时段外出运动,建议上午9-10点(阳光充足、气温回升)或下午4-5点,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换上干燥衣物,喝少量温水补充津液。
四、情志:疏解“悲秋”,心态平和
中医认为“秋属金,对应肺,肺主悲”,寒露后树叶凋零、万物萧瑟,人易生出低落、伤感的情绪,长期如此会影响肺部功能。
多“晒阳”解秋愁:晴天多到户外晒太阳,阳光能促进体内血清素分泌,改善低落情绪;也可约朋友爬山、赏秋景,看漫山红叶、金黄银杏,转移“悲秋”注意力。
少“思虑”护脾胃:情绪焦虑、思虑过多会影响脾胃运化,可通过听轻音乐、练书法、泡热水脚等方式放松身心,让心态保持平和,助力身体“秋收”养藏。
寒露养生,关键在“顺时”——顺着节气的变化调整饮食、起居、运动,不冒进、不拖延,让身体与自然节奏同频,才能安稳度过这“露转寒”的过渡阶段,为冬天的健康打下好基础。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