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自然养生 >> 内容

脾虚了代表命就薄了?中医:用好两个穴位,健脾祛湿少病一身轻

2025-10-17 08:41:48

作者:许宏兵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脾虚则命薄”,这句在中医圈流传甚广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就像家里的“粮仓管理员”——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气血,滋养全身脏腑;同时还承担着“运化水湿”的职责,防止湿气在体内堆积。一旦脾虚,气血生成不足,身体就像没了“燃料”,容易乏力、怕冷、面色萎黄;湿气排不出去,还会引发腹胀、便溏、水肿、痰多等问题,长期下来免疫力下降,小病小痛不断,自然让人感觉“身体底子弱”。
脾虚了代表命就薄了?中医:用好两个穴位,健脾祛湿少病一身轻
但“脾虚”并非不可逆,中医里有两个“天然健脾穴”,日常按揉就能帮脾“减负”,坚持下来能改善脾虚状态,让身体少生病、更轻快。

一、第一个穴:足三里——健脾养胃的“万能穴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中医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足见其健脾养胃的重要性。脾与胃相表里,胃的消化功能好了,脾的运化负担会大大减轻,气血生成也会更顺畅。

1、定位:膝盖下3寸(约四指并拢的宽度),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找穴时可先屈膝,在膝盖外侧凹陷处(外膝眼)向下量四指,再往胫骨外侧推一点,按压有酸胀感的位置就是。

2、按揉方法:每天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3-5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但不疼痛为宜。饭后半小时按揉,还能缓解腹胀、消化不良。

3、中医原理:足三里能“生发胃气”,胃气足则脾的运化功能增强,不仅能改善脾虚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还能通过气血滋养,增强全身抵抗力,减少感冒、腹泻等小毛病。

二、第二个穴:阴陵泉——祛湿健脾的“关键穴”

很多人脾虚的同时会“湿重”,比如舌头有齿痕、大便黏马桶、身体发沉,这时候光健脾不够,还得祛湿,而阴陵泉就是“祛湿第一穴”。它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能直接调理脾经气血,促进水湿代谢。
脾虚了代表命就薄了?中医:用好两个穴位,健脾祛湿少病一身轻
1、定位:膝盖内侧凹陷处,沿着小腿内侧胫骨往上推,到膝盖下方的凹陷处就是阴陵泉。

2、按揉方法:每天按揉2-3次,每次2分钟,力度可比足三里稍重,按到有酸胀感即可。如果体内湿气重,按揉时可能会感到轻微疼痛,坚持几天疼痛会逐渐减轻,湿气也会慢慢排出。

3、中医原理:脾主“运化水湿”,阴陵泉能激活脾经的“水湿代谢功能”,让体内多余的湿气通过尿液、汗液排出,缓解湿重导致的水肿、便溏、舌苔厚腻等问题,同时也能减轻脾的“运化负担”,让脾功能慢慢恢复。

脾虚调理:穴位+习惯,效果翻倍

中医讲究“三分治,七分养”,按揉穴位的同时,搭配两个护脾习惯,健脾效果会更好:

1.吃“温软”,忌“生冷”:脾喜温恶寒,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生水果)会直接损伤脾阳,加重脾虚。日常多吃温性、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南瓜、山药、茯苓,都是“天然健脾食”。

2.少久坐,多“动脾”:久坐会让气血循环变慢,脾的运化功能也会减弱。每天抽10分钟散步、打太极,或做“踮脚尖”动作,能促进下肢气血流动,间接调理脾经,帮助脾“动起来”。

“脾虚”并不可怕,更不代表“命薄”,它只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提醒你该好好养护脾胃了。每天花几分钟按揉足三里和阴陵泉,再搭配清淡饮食、适度运动,坚持1-2个月,就能明显感觉到身体变轻快:乏力感减轻了,消化变好了,小毛病也少了。毕竟,脾养好了,气血足了,身体自然“底子厚”,少病一身轻。

特约撰稿人:许宏兵
编            辑:康  年
责 任 编  辑:秋   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