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的“扶老”温情:从纠结到安心的温暖转变
在南京这座古韵今风交织的城市,秦淮河悠悠流淌,老门东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扶老”这一日常行为,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复杂的现实呈现。记者深入南京的大街小巷、公园小区,与众多居民、社区工作者和医护人员交流,探寻“扶老”背后的温暖转变。
街头巷尾的纠结:“扶老”的顾虑
漫步街头,中老年人常去的地方充满生活气息。然而,“扶不扶老人”这个问题,像一层若有若无的迷雾,萦绕在人们心头。
在一处晨练场地,一位老者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经历。那天清晨,一位老人在追逐落叶时不慎摔倒,他本能地想要上前搀扶,却被一旁打太极的老邻居制止。“先别冲动!你看他一直捂着腰,很可能是骨折了,盲目硬扶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众人商议后,找来了场地工作人员,又联系了社区医生。经过医生确认老人只是软组织挫伤后,大家才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扶到长椅上休息。
类似的顾虑在老旧小区更为凸显。一位老奶奶向记者倾诉,自己曾在楼道里因地面积水滑倒。当时,她宁愿坐在地上给儿子打电话,也没有呼喊楼上的邻居帮忙。“不是不想麻烦大家,而是担心邻居不了解我的情况,用力不当反而弄伤我。而且万一之后出现什么问题,也怕说不清楚,给彼此都带来麻烦。”这种体谅他人的心理,却让善意的传递变得迟疑。有相当比例的老人会优先选择联系家属或社区,而非直接接受路人帮助。这种“怕麻烦”和“怕说不清”的心理,反映出南京老人的体贴,却也折射出当下“扶老”面临的现实困境。
专业指引:“扶老三步法”解心结
面对“扶老”的种种顾虑,如何才能让人们放心地伸出援手?记者专访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社区医生,他详细讲解并演示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扶老流程”。
第一步,先“问”再“看”,切勿鲁莽行动。遇到老人摔倒,要先蹲下来,用亲切的本地话轻声询问:“阿婆/阿爷,您哪块不舒服啊?能挪挪手吗?”同时仔细观察老人的表情和身体反应。如果老人出现眼神发直、口吐白沫,或明确表示“腰不能动”“腿抬不起来”等症状,很可能意味着头部受伤或骨折。此时绝不能随意扶起老人,应立即拨打120,等待专业救援。医生特别提醒,在等待过程中,可利用现场的物品对老人的头部和身体进行简单固定,防止二次伤害。
第二步,若老人情况适合扶起,要讲究“巧劲”,“借力”而非“硬拉”。医生介绍,很多老人摔倒往往是由于“脚软、被绊了一下”等原因。在两人配合搀扶时,一人站在老人背后,双手穿过腋下轻轻扶住肩膀,另一人蹲在老人前方,托住老人的膝盖和手腕,两人通过默契的口号同步发力,平稳轻柔地将老人扶起。如果只有一人,可让老人先靠在自己身上,缓慢移动到旁边稳固的支撑点,让老人先休息片刻,而不是急于让老人站起来。
第三步,留好“凭证”,为善意筑牢保障。医生强调,这并非是对他人的不信任,而是为了让帮扶过程更加透明、安心。在扶起老人前,可以拍摄包含老人和周围环境的照片,注意保护老人隐私。同时,也可以请旁边的热心人留下联系方式作为见证。
医生分享了一个案例:不久前,一位年轻人在夫子庙附近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人。在扶起前,年轻人不仅拍摄了现场照片,还请旁边卖小吃的摊主留下电话。事后,老人家属特意找到摊主,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感激之情。这种做法既保护了帮扶者的权益,也让被帮扶者及其家属感受到社会的善意与温暖。
在调研中,记者欣喜地发现,社区和居民们正在积极探索更为长远的“扶老”方式,通过“互助”提前规避老人摔倒的风险,营造出温暖的社区氛围。

社区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除了定期举办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居民应对老人突发状况的能力外,还邀请有经验的老人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出行技巧”。比如,在雨后行走石板路时,要选择中间的青石板,避开缝隙中的青苔;上下台阶时,要集中注意力盯着脚下。这些实用的小窍门,为老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有效指导。
晨练的老人们自发形成了“结伴制”。每天固定时间,几位老人结伴而行,互相照应。在散步过程中,如果有人发现同伴走得慢了或者脚步不稳,会及时提醒,将可能发生的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这种邻里之间的互助模式,不仅增进了老人之间的感情,也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许多老人也养成了自我保护的好习惯。不少老人每天出门都会在口袋里装上一张写有家属电话的卡片,方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他人能够及时联系到家人。同时,他们还会与周边的摊主、邻居打好招呼,告知自己的大致行程。摊主和邻居们也都十分热心,会主动留意老人的情况。

“扶老人”不再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温暖风景。从最初对“扶老”的顾虑重重,到如今通过专业方法和互助行动让善意顺畅传递,这座城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老人的关爱与守护。每一次“扶与助”,都承载着南京的城市温度,为每个家庭带来了“晚年安全感”,让秦淮河畔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谐。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更深刻地反映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当专业知识与人间温情相结合,当个人善举与社区互助相呼应,“扶老”这一传统美德在南京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这里,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被守护的温暖,每一位市民都能安心地传递善意,这正是南京这座古城最动人的现代篇章。
责 任 编 辑:秋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