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家聚深圳共探健康老龄化 稳态医学绘就“主动健康”新图景
10月17日至18日,2025国际抗衰老与稳态医学大会在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召开,来自全球40余国的院士专家、临床医师及产业代表千余人齐聚一堂,以“稳态调控与科学抗衰”为核心,共商健康老龄化的中国方案与全球路径。

稳态医学:破解老龄化难题的新钥匙
“稳态是生命健康的基石,稳态失衡正是衰老与慢病发生的核心根源。”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在开幕式上明确指出,全球老龄化加速背景下,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疾病等衰老相关慢病高发,已成为医疗体系的沉重负担,而稳态医学突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模式,从分子到机体环境交互层面重构健康维护体系。
这一由王松灵院士率先提出的学科概念,此次迎来关键突破——大会正式发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稳态医学”,建立起全球统一的术语体系,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术交流中概念模糊的难题。同步推出的还有《硝酸盐与机体稳定》等三部学术著作,其中王松灵院士主编的英文版专著,为国际学界提供了稳态调控研究的中国视角。

“衰老不再是不可逆的终点,而是可干预的生物过程。”大会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提出的理念引发共鸣。他强调,健康理念正从“求长寿”向“求健康”转变,通过稳态调控让“70岁成新起点,80岁仍活力充沛”应成为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前沿突破:从实验室到生活场景的实践
在学术报告环节,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科学抗衰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医学院王本团队带来的嵌合多肽技术令人瞩目,该技术通过为免疫细胞与衰老细胞“牵线搭桥”,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对衰老细胞的识别清除能力,在肝纤维化、肺纤维化等疾病模型中已显现显著改善效果,为免疫干预抗衰老提供了新策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玉章深入解读了免疫稳态与衰老干预的最新进展,提出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维持机体平衡;南方科技大学朱健康教授则从表观遗传调控角度,分享了延缓衰老的潜在分子靶点。诺奖得主山中伸弥虽未亲临,仍通过视频展示了iPS细胞研究在抗衰老领域的前沿应用,为大会注入国际视野。
技术落地场景同样亮眼。大会展示的智慧康养模式显示,通过“智能设备+AI算法+服务体系”的闭环,可实现健康数据实时采集、风险提前预警与精准干预。四川简阳的实践案例显示,这类系统已成功预警居家老人风险事件30余起,应急响应时间缩短60%,让技术真正成为“有温度的守护”。
全球协同:深圳打造科研转化高地
面对老龄化的全球挑战,大会提出多项国际合作倡议:整合11国科研资源构建联合实验室,建立人才双聘流动机制,依托博鳌乐城医疗特区探索新技术临床应用通道,形成“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的全球协作网络。
作为东道主,深圳的角色备受关注。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王大平表示,深圳将依托算力优势与政策创新,打造稳态医学科研转化高地,重点发展数字健康产业集群,推动更多抗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老年群体。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创始会长刘仁富指出,在银发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政策东风下,此次大会正成为“学术研讨、成果展示、合作交流”的高水平平台,为抗衰老产业注入新动能。
从术语标准的统一到技术路径的创新,从实验室成果到社区服务实践,本次大会勾勒出健康老龄化的清晰蓝图。正如王松灵院士所言,稳态医学的发展,终将让“以健康为中心”的主动防控体系落地生根,为全球老年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责 任 编 辑:秋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