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内容

换油即续命?科学选油背后的心血管保护密码

2025-07-06 08:36:19

作者:梅海华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厨房的瓶瓶罐罐中,食用油作为每日烹饪的必需原料,其选择往往被忽视。然而,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食用油的种类与心血管健康、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18年就发布《全球减盐减糖减脂肪战略》,特别强调"选择健康脂肪"对降低慢性病风险的重要性。从猪油时代到调和油盛行,中国人的用油习惯历经数次变迁,而最新的营养学证据正指引我们走向更科学的用油方式——换对食用油,或许是改善心血管健康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具可行性的一步。
换油即续命?科学选油背后的心血管保护密码
食用油的"脂肪酸密码":决定健康走向的分子结构

食用油的本质差异源于其脂肪酸组成的不同,而这一微观结构直接影响着人体的代谢机制和心血管健康。脂肪酸主要分为三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在化学结构上的氢原子数量和双键位置差异,决定了对人体的不同影响。

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油脂(如猪油、黄油)和椰子油、棕榈油中,其分子结构中没有双键,性质稳定但也正因如此,过量摄入会导致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一项涉及11.5万参与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用单不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10%的饱和脂肪酸,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3%-27%。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已达11.2%,超过WHO建议的10%上限,而这一数据在北方部分地区甚至高达15%,主要来源正是动物油脂和加工食品中的棕榈油。

单不饱和脂肪酸以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中的油酸为代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双键,这种"不饱和"特性使其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改善血脂谱。著名的"地中海饮食"之所以被证实可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关键就在于其以橄榄油为主要脂肪来源,每日摄入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达75%以上。西班牙PURE研究对18个国家13.5万人随访9.1年发现,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最高组比最低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8%,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3%。

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ω-6)和α-亚麻酸(ω-3),存在于玉米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鱼油中,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以上双键,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ω-3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被证实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风险。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健康成人每周至少摄入2次富含ω-3的鱼类,而对于不常食鱼者,通过亚麻籽油、核桃等植物源补充α-亚麻酸同样有效——一项纳入2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ω-3脂肪酸摄入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9%,猝死风险降低19%。
换油即续命?科学选油背后的心血管保护密码
反式脂肪酸则是最危险的"健康杀手",其独特的反式双键结构会导致LDL-C升高、HDL-C降低,促进动脉硬化。WHO的"REPLACE"倡议指出,全球每年约54万人死于反式脂肪酸摄入,而我国居民通过食用油摄入的反式脂肪酸占比达58%(主要来自部分氢化植物油)。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明确指出,反式脂肪酸摄入与冠心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每日摄入2%能量的反式脂肪酸,冠心病风险增加23%。

换油的科学证据:从实验室数据到人群研究的一致性结论

食用油选择与健康结局的关联并非理论推测,而是得到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证实。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换对油"所能带来的健康获益。

PURE研究的启示:这项覆盖五大洲18个国家的大型队列研究(13.5万参与者,中位随访9.1年)发现,脂肪来源比脂肪总量更重要。用植物来源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动物来源的饱和脂肪酸,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具体而言,饱和脂肪酸供能比每增加5%,全因死亡风险升高17%,而用单不饱和脂肪酸替代5%的饱和脂肪酸,死亡风险降低14%;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则降低25%。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效应在不同经济水平国家中表现一致,说明换油的健康价值具有普适性。
换油即续命?科学选油背后的心血管保护密码
中国本土研究的佐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我国10个省市50万人群的随访研究显示,食用油类型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与主要食用猪油的人群相比,主要食用植物油的人群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28%,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降低18%。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保护效应主要来自植物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ω-6)摄入每增加5%能量,冠心病风险降低13%,而α-亚麻酸(ω-3)摄入每增加0.5%能量,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5%。该研究还发现,我国南方人群因更多食用菜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58%),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北方人群(更多食用猪油)低31%,印证了食用油选择的地域差异对健康的影响。

临床试验的直接证据:2022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更直接验证了换油的益处。该研究将1.2万例心血管高危人群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常规饮食(以饱和脂肪为主),另一组用橄榄油(单不饱和脂肪)和坚果(多不饱和脂肪)替代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随访5年发现,换油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梗、中风、心血管死亡)发生率降低27%,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9%。这一结果与1993年著名的"里昂饮食心脏研究"遥相呼应——该研究让心梗患者用富含α-亚麻酸的菜籽油替代动物油脂,随访27个月使再发心梗风险降低70%,全因死亡风险降低65%,这种长期保护效应震惊了医学界。

加工方式的影响补充:除了油的种类,烹饪方式也会影响健康效应。高温油炸会使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有害物质,而低温烹调(如凉拌、蒸煮)能更好保留营养成分。新加坡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不同烹饪方式对油营养价值的影响,发现用橄榄油凉拌时,其抗氧化物质(如橄榄多酚)保留率达92%,而油炸后仅保留17%,且会产生4-羟基-2-壬烯醛(HNE)等促炎物质。因此,换油的同时配合健康的烹饪方式,才能最大化健康获益。

换油指南:从"油瓶革命"到餐桌实践的全攻略

理解了食用油的健康密码和科学证据,接下来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换油指南。以下从选油原则、替代方案、烹饪技巧到特殊人群建议,提供全方位的实践策略。
换油即续命?科学选油背后的心血管保护密码
(一)选油的核心原则:"三看一闻"科学选购

1. 看脂肪酸组成:这是选油的关键指标,应优先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ω-6、ω-3)含量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油。例如:

橄榄油:单不饱和脂肪酸73%,多不饱和脂肪酸13%(ω-6 11%,ω-3 2%),饱和脂肪酸14%

菜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58%,多不饱和脂肪酸30%(ω-6 21%,ω-3 9%),饱和脂肪酸12%

亚麻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22%,多不饱和脂肪酸72%(ω-6 16%,ω-3 56%),饱和脂肪酸6%

玉米油:单不饱和脂肪酸28%,多不饱和脂肪酸62%(ω-6 58%,ω-3 4%),饱和脂肪酸10%
对比之下,猪油的饱和脂肪酸达40%,黄油更是高达64%,应严格控制摄入量。

2. 看加工工艺:选择"冷压榨"或"初榨"的油,避免"精炼浸出"油。冷压榨工艺在低温下物理压榨,能保留更多天然营养成分(如维生素E、植物甾醇),而精炼浸出过程中高温和化学溶剂会破坏营养并产生有害物质。以橄榄油为例,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含量是精炼橄榄油的10倍以上,抗炎效果更显著。

3. 看烟点高低:根据烹饪方式选择合适烟点的油。烟点是油开始冒烟的温度,低于烟点的温度烹饪更健康:

高烟点油(230℃以上):精炼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适合油炸、爆炒

中烟点油(180-230℃):初榨橄榄油、大豆油,适合煎炒、烘烤

低烟点油(160℃以下):亚麻籽油、核桃油、初榨椰子油,适合凉拌、淋面
特别提醒:反复使用的高温油会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和醛类物质,一项研究显示,反复油炸3次的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4倍,醛类致癌物含量增加20倍,应坚决避免。

4. 闻气味辨新鲜:新鲜的油应有自然的植物香味,变质的油会有酸败味(哈喇味),这意味着油脂已经氧化,含有大量自由基,对心血管危害极大。美国化学会(ACS)的研究表明,氧化油脂的摄入会使LDL-C的氧化修饰速度加快3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二)替代方案:分场景逐步替换

1. 日常炒菜:用菜籽油替代猪油
我国传统烹饪中猪油曾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北方地区。研究显示,用菜籽油替代猪油,可使血液中LDL-C水平降低12%,HDL-C升高8%。具体做法:早餐烙饼、炒青菜时直接使用菜籽油,逐步适应其清淡口感。湖南、四川等地常用的菜籽油(芥酸含量已通过改良降至3%以下)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橄榄油,且富含植物甾醇(450mg/kg),能抑制胆固醇吸收。

2. 凉拌调味:用橄榄油替代香油
橄榄油的风味独特,适合凉拌沙拉、调制蘸料,其富含的橄榄多酚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希腊雅典大学的研究显示,每日摄入20g初榨橄榄油,可使血液中C反应蛋白(炎症标志物)降低25%,这种抗炎效应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对于不习惯橄榄油风味的人群,可从混合使用开始,如1:1混合橄榄油和香油,逐步过渡。

3. 特殊需求:用亚麻籽油补充ω-3
对于不常食用深海鱼的人群,亚麻籽油是ω-3脂肪酸(α-亚麻酸)的最佳植物来源。α-亚麻酸在体内可转化为EPA和DHA,虽然转化率仅为5%-15%,但持续摄入仍能显著改善心血管健康。建议每日用10-15g亚麻籽油凉拌菜或加入酸奶、smoothie中,避免高温加热(其烟点仅107℃)。加拿大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每周摄入3次以上亚麻籽(油)的人群,心律失常风险降低32%,这与α-亚麻酸对心肌电生理的稳定作用有关。

4. 严格限制:拒绝反式脂肪酸
除了动物油脂,反式脂肪酸更多隐藏在加工食品中,如植脂末(奶精)、起酥油、油炸零食、烘焙糕点等。购买食品时应仔细查看配料表,避免含有"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人造黄油"等成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通过零食摄入的反式脂肪酸占比达34%,这也是近年来青年人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责任编辑:夏语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