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陈四清博士治疗疲劳综合征验案一则
《清医门.跟我学中医》之8:
陈四清老师治疗疲劳综合征验案一则
王旭晢 陈四清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关键词]:中医药治疗;陈四清;医案;疲劳综合征
1、病例摘要
黄某芳,女,53岁,2025年4月15日初诊。患者乙肝病史,长期服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5年,近期复查仍为“大三阳”,AFP 6.4,肝功能及血常规正常。 面瘫病史1年余,左侧颜面发麻,吹凉风后左侧偏头痛、怕冷,1月前患者感冒后持续疲劳乏力、排尿无力、心慌气短,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小弦。
西医诊断:疲劳综合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诊断:虚劳,证属邪毒不尽,枢机不利,气阴两伤,痰瘀阻络。治以畅达少阳,疏气化痰,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处方:
柴胡6g,茯神15g,法半夏10g,陈皮6g,浙贝母15g,太子参15g,西洋参4g(另煎兑入),桂枝10g炒海螵蛸30g,黄芩炭15g,黄连4g,淡竹叶15g,紫苏叶15g,炙甘草6g,炒白芍15g,藁本15g,川芎15g,地肤子15g,合欢皮15g,生蒲黄15g(包煎)。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25年5月5日二诊:患者疲劳乏力明显好转,排尿无力、心慌气短减轻,仍有左侧半身发麻、腰部疼痛,偶发走路眩晕,两眼皮轻微浮肿,舌质淡有紫气、苔薄白,脉小弦。处方:04-15方西洋参加量至5g,改桂枝15g、黄连5g,去紫苏叶,加葛根45g、片姜黄15g、天麻15g、白蒺藜10g,泽兰30g、肿节风15g、地鳖虫10g。14剂,煎服法同前。
2025年5月24日三诊:左侧半身发麻、腰痛减轻,心慌消失,步履眩晕未再发,左侧颈项胀痛、牙龈稍痛,遇风左侧头痛,咳嗽有痰,夜尿1次。处方:05-05方去炙甘草、天麻,加醋延胡索15g,人中黄6g,干姜6g,防风炭10g。14剂,煎服法同前。
2 、讨论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状群,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睡眠紊乱及抑郁等多种躯体及精神神经症状。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是中要的诱因之一。近年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出现长新冠综合征,症状与CFS高度重叠(如疲劳、PEM、认知障碍),提示病毒感染后慢性疲劳的机制可能具有共性,但具体病理仍需进一步探索。
CFS属于中医“虚劳”、“虚损”、“郁病”、“脏躁”等范畴,古代医家多从脏虚而论,《素问·示从容论》亦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后世李东垣于《脾胃论》对内伤病变则强调:“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陈四清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新冠或者甲流等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疲劳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外感邪毒,耗伤心之气血,心血不足则疲劳乏力,心阳不振则心悸、心慌气短,邪毒祛除后,心之耗损仍存,故再次感染邪毒后疲劳诸症易复发。
方中柴胡、黄芩、法半夏取小柴胡汤之意,解郁透邪,调和少阳;浙贝母、陈皮化痰;川芎、蒲黄活血通络祛风;藁本祛风止痛;紫苏叶散寒解表;太子参、西洋参益气养阴;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二诊患者疲劳、心慌改善,提示气阴得补,枢机渐通。加葛根、片姜黄升津舒筋、地鳖虫破瘀通络进一步加强通络力量,加天麻、白蒺藜平肝熄风;泽兰、肿节风活血利水;西洋参加量益气养阴,桂枝加量温通心阳。
三诊患者半身麻、腰痛减,眩晕止,提示痰瘀渐化,风阳得平。但颈项胀痛、遇风头痛、咳嗽痰多、牙龈痛,故加防风炭、延胡索活血祛风止痛,干姜温肺化饮。
陈师经常强调“一病必有一药治”,于此例患者而言,在全面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调整“气阴耗伤”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西洋参在本案例中扮演了“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扶正祛邪”的核心角色,其作用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西洋参性凉补气而不助火,能补气、益肺脾之气而不加重内热;患者痰瘀阻络,不宜用熟地、麦冬等滋腻药,西洋参养阴生津而不碍痰湿。现代研究表明,西洋参皂苷(如Rb1、Rg1)可调节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改善应激反应,缓解疲劳;同时疲劳综合征患者常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西洋参通过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细胞能量代谢。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旭晢(1999—),男,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中医内科学方向。
通讯作者:陈四清(1967—),男,江苏射阳人,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国医大师周仲瑛嫡传弟子,张继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主任。研究方向:肝炎、肝硬化、肝癌、肿瘤、腹泻、发热、皮肤瘙痒等疑难杂症。
责任编辑: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