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透视 >> 内容

树拍易购暴雷事件调查:高返利神话破灭,数万投资者血本无归

2025-07-26 08:21:08

作者:记者 泽锋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期,一场波及全国的互联网平台暴雷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以“数字化转型”“创新消费模式”为旗号的“树拍易购”平台,因涉嫌非法集资、资金链断裂,导致数万投资者无法提现,多地出现维权潮。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该平台通过虚构高额返利、虚假政府合作背景等手段,诱使大量中老年群体投入毕生积蓄,甚至不惜借贷参与,最终酿成严重社会风险。

一、高返利陷阱:“每天1%返现”背后的庞氏骗局

树拍易购以“购物返利+拍卖增值”为核心模式,宣称用户投资1000元起步,可享受每日1%的现金返利(如投资11万元,每日返现550元),同时附赠等额积分用于兑换商品。这种看似诱人的“消费增值”模式,实则是典型的庞氏骗局。

宁夏投资者马先生向记者展示的交易记录显示,其5月底投入11万元后,仅收到1.5万元返现,剩余资金被平台以“系统维护”“提现额度限制”等理由冻结。更令人震惊的是,平台积分兑换的商品价格远超市场价——10斤袋装大米需520积分(折合现金520元),而市场价仅约50元。这种“高买低卖”的操作,本质是用新投资者的资金支付旧投资者的返利,一旦新增资金不足,整个体系便瞬间崩塌。
树拍易购暴雷事件调查:高返利神话破灭,数万投资者血本无归
值得警惕的是,树拍易购通过“会员等级制度”进一步诱导投资。银川投资者杨先生为提高提现比例,不仅贷款15万元,还额外支付3300元升级为“会员”,最终因平台暴雷陷入债务危机。“他们宣传和政府有合作,直播间显示140万人观看,我们就信了。”杨先生无奈表示,“现在才明白,这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二、风险早现:监管警示与虚假宣传的博弈

事实上,树拍易购的风险并非突然爆发。早在2025年3月,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就发布风险警示,明确指出其“资金流向不明、涉嫌非法集资”。然而,平台仍通过虚假宣传持续扩张:创始人王绍庆频繁亮相央视节目,宣称“助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某智能大屏IPTV合作登陆春节联欢晚会,进一步骗取公众信任。

位于山东临沂的树拍易购总部时发现,曾经热闹的办公大楼已被特警封锁,玻璃大门紧闭,一楼大厅被黑色帷幔完全遮挡。周边商户透露,事发前平台经常举办大型招商活动,通过机场、车站包车接送投资者参会,甚至雇佣司机以“拉人头”方式发展下线。这种“亲戚找亲戚、朋友拉朋友”的传销式推广,使大量中老年投资者陷入“熟人背书”的陷阱。
树拍易购暴雷事件调查:高返利神话破灭,数万投资者血本无归
更恶劣的是,平台在暴雷后推出“平移方案”,要求投资者将资金转为“数据资产”,并需拉新用户才能逐步释放。这种“二次收割”行为引发公愤,有投资者愤怒表示:“580元只能兑换30个鸡蛋,这不是明抢吗?”

三、社会影响:养老钱打水漂,维权之路艰难

树拍易购暴雷事件已造成严重社会后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数万名投资者受损,涉案金额可能高达数百亿元。记者在临沂市多个登记点看到,许多老年人带着病历、贷款合同前来登记,其中不乏将养老钱、孩子学费投入平台者。一位东北女士哭诉:“我亲戚贷款90万元全投进去了,现在房子都要被银行收走。”

面对维权压力,当地政府已成立专班介入调查,并协调投资者登记信息。但专业人士指出,由于平台资金流向复杂、涉嫌传销,投资者追回本金的可能性极低。“这类平台往往通过多层关联公司转移资金,甚至将资产转化为虚拟货币,调查难度极大。”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监管专家表示。
树拍易购暴雷事件调查:高返利神话破灭,数万投资者血本无归
值得关注的是,树拍易购的暴雷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以“消费返利”“共享经济”为幌子的非法集资案件频发,老年群体因风险意识薄弱、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成为主要受害群体。对此,监管部门再次提醒:“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

四、反思与警示:守护老年群体的“钱袋子”

树拍易购事件折射出老年金融反诈的严峻形势。专家建议,老年人应增强风险意识,避免轻信“保本高息”“政府背书”等虚假宣传,投资前务必通过正规渠道核实平台资质。同时,子女应加强对父母的金融知识普及,协助其甄别投资陷阱。
树拍易购暴雷事件调查:高返利神话破灭,数万投资者血本无归
“我们一生积蓄都没了,希望能给其他人提个醒。”采访结束时,马先生望着树拍易购空荡荡的大楼,眼神中满是悔恨。这起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守护老年人的财产安全,仍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部分信息源自大象新闻、央广网等公开报道)

记者手记

树拍易购的崩塌,撕开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虚假外衣。当“数字化转型”沦为敛财工具,当“消费增值”变成庞氏骗局,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对新事物充满期待却缺乏辨别力的老年人。在这场博弈中,监管部门需加强事前监管,公众更需保持理性。毕竟,真正的创新应服务于民生,而非成为收割韭菜的镰刀。

责任编辑:夏语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