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透视 >> 内容

国学领域为何成假大师“重灾区”?——揭开传统文化外衣下的养老陷阱

2025-08-14 09:09:24

作者:记者 夏语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打着“国学大师”“传统文化传承人”旗号行骗的案例屡见不鲜,从“根治慢性病”的养生骗局到“改运消灾”的玄学套路,受害者多为老年人。为何国学领域成了假大师滋生的温床?记者深入调查,揭开乱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 学科边界模糊:“玄学化”解读成造假温床

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合体,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但其理论体系缺乏现代科学意义上的量化标准。部分概念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本是哲学思想,却被假大师曲解为可操作的“治病术”“改运法”。
国学领域为何成假大师“重灾区”?——揭开传统文化外衣下的养老陷阱
北京某高校国学研究所教授李建军指出:“国学研究需要扎实的文献功底和学术训练,但骗子只需断章取义。比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本是强调生活规律,却被包装成‘每天喝三杯枸杞水就能抗癌’的伪科学。”这种模糊性让造假成本极低——无需专业资质,只需背几句《论语》《道德经》的片段,再杜撰一套“祖传秘法”,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大师”。

更隐蔽的是,假大师往往以“传统智慧”为挡箭牌。当被质疑时,他们便抛出“现代科学解释不了传统文化”“你不懂老祖宗的智慧”等话术,利用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理逃避追问。上海警方2024年破获的“国学养生诈骗案”中,主犯张某仅用半年时间,就靠伪造“清代御医后裔”身份,通过售卖“五行养生茶”骗取老年人钱财超3000万元。

二、 情感需求错位:老年人成“精准围猎”目标

“他们比我儿女还懂我想要什么。”72岁的王阿姨曾被某“国学班”骗走5万元,对方不仅每周上门送米送油,还陪她聊《论语》里的“孝道”,最终说服她购买“能保全家平安”的玉如意。
国学领域为何成假大师“重灾区”?——揭开传统文化外衣下的养老陷阱
老年群体的情感空缺和健康焦虑,成为假大师的突破口。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占比达54%,超过三成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假大师们精准抓住这一点:讲课时穿插“子女不孝”的案例引发共鸣,课后一对一“谈心”扮演“贴心晚辈”,甚至通过“家庭关系调和”“孙辈学业祈福”等话术,让老年人甘愿掏钱。

在健康方面,老年人对慢性病的恐惧更易被利用。某“国学研究院”推出的“节气养生课”,声称按“二十四节气”服用其秘制膏方,可“替代降糖药”,单疗程售价高达8800元。记者调查发现,所谓膏方实为普通蜂蜜混合山楂粉,却有200余名老人受骗。

三、 监管体系滞后:“山寨头衔”泛滥成灾

与自然科学领域的院士评选有严格标准不同,国学领域至今缺乏全国统一的资质认证体系。这导致“山寨头衔”泛滥:只需向境外注册的“国际国学联合会”“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等机构缴纳数千元,就能买到“国学大师”“终身院士”等头衔,甚至能获得烫金证书和牌匾。
国学领域为何成假大师“重灾区”?——揭开传统文化外衣下的养老陷阱
2024年民政部公布的“非法社会组织名单”中,涉及国学领域的占比达41%。这些组织往往冠以“中国”“国际”等字样,通过举办“高峰论坛”“评选大典”敛财,再将“头衔”卖给骗子。江苏某假大师刘某的履历显示,他同时拥有“世界易学联合会院士”“中华国学研究会终身理事”等12个头衔,实则均来自非法组织。

基层监管也存在难点。某社区网格员坦言:“这些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在老年活动中心搞讲座,既不属于医疗诈骗,也不算传销,处罚依据不足。等发现问题时,往往已造成群体性损失。”

四、 商业资本裹挟:传统文化成“流量生意”

在“国学热”的商业浪潮中,部分机构将传统文化异化为牟利工具。短视频平台上,“国学大师”们靠着“教你3招治失眠”“家风不正必招灾”等标题吸引流量,再引流至私域售卖高价课程或“开光饰品”。
国学领域为何成假大师“重灾区”?——揭开传统文化外衣下的养老陷阱
记者发现,某头部国学类账号背后实为MCN机构运作:团队负责包装人设(如“隐居终南山的道长”“孔子第78代后裔”),剧本团队编写“孝道鸡汤”和“玄学案例”,直播团队则专攻老年人心理,一场3小时的直播可带货超50万元。这些“大师”大多没有学术背景,而是经过话术培训的“演员”。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正规国学机构为追求利润,也开始模糊学术与商业的边界。某国学书院推出“亲子国学营”,声称通过“读经+跪拜礼”可“矫正孩子叛逆”,收费高达2万元/期,其讲师实为普通销售人员。

五、 破局之路:让国学回归学术本真

要遏制国学领域的造假乱象,需多方合力。2024年10月,文旅部联合教育部出台《关于规范国学培训市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国学培训机构需公示师资资质,禁止宣称“治病改运”等功效。多地社区也开展“银发防骗课堂”,通过对比真学者与假大师的言行特征,帮助老年人识别骗局。

“真正的国学研究是严谨的,绝不会搞封建迷信。”李建军教授建议,公众可通过“三看”辨别真伪:看是否有正规学术机构任职经历,看是否发表过经得起推敲的研究成果,看是否拒绝商业化炒作。“比如研究《易经》的学者,绝不会说能靠占卜治病,而是从哲学角度解读其文化内涵。”

对老年人而言,子女的陪伴与沟通至关重要。北京某社区开展的“代际国学读书会”中,年轻人陪父母一起研读经典,既增进了情感,也帮助老人建立理性认知。“以前觉得大师说的都对,现在和儿子一起查资料,才知道很多是瞎编的。”68岁的张大爷说。

记者手记:

国学本是滋养民族精神的沃土,却被假大师们当作敛财的工具。当“孝道”被用来绑架消费,“养生”被异化为骗局,伤害的不仅是老年人的权益,更是传统文化的公信力。唯有划清学术与商业的界限,健全监管体系,同时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传统文化,才能让国学摆脱“伪大师”的阴影,真正成为涵养心灵的源泉。

责任编辑:秋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