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揭示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与长寿基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研究员团队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阐明了老年人晚年健康生活方式与携带长寿基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研究成果以“老年人晚年健康生活方式、长寿基因与期望寿命的关系:一项20年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为题,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老龄健康》。

晚年时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能否延长期望寿命,以及二者的关系是否受携带长寿基因的影响,均有待进一步阐释。
该研究团队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1998~2018年)的3.6万余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当前不吸烟”“非有害饮酒”“积极体力活动”“健康膳食”四项行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人群分为三组:不健康生活方式组、中等健康生活方式组、健康生活方式组。

分析结果显示: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组相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老年人死亡相对风险(44%);携带长寿基因少且采取不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的死亡风险明显升高,为携带长寿基因多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的1.8倍;且在健康生活方式下,携带长寿基因少的老年人比携带长寿基因多的老年人健康收益更大,绝对死亡风险分别下降7.28%和5.51%,期望寿命分别延长4.35年和3.84年。在健康生活方式中,“积极体力活动”对期望寿命的获益最大,其次分别为“当前不吸烟”“健康膳食”和“非有害饮酒” 。
该研究发现在我国老年人群中,晚年时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仍可降低死亡风险、增加期望寿命,且携带长寿基因少的老年人健康收益更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体力活动(如:经常锻炼、家务园艺等)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接受度高、低成本的健康生活方式,存在显著的健康收益。该研究为采用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干预措施,降低死亡风险、增加期望寿命、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了科学证据。

据悉,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由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环境所等单位共同执行,1998 - 2021年九次追踪调查在所调查省/市/自治区大约50%县/县级市/区进行调查,累计入户访问13.6万人次,其中最需照料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总样本64.9%,其余为较低龄老人和中年对照组。调查内容涵盖存活老人生理心理健康、认知功能、社会参与、行为、饮食营养、生活习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结构、代际关系、老年家庭照料需求、照料提供和成本等非常丰富的个体微观数据;同时访问了3.32万位65+岁已死亡被访老人的直接家庭成员,收集老人死亡前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与医疗和照料需求成本等详细数据。该调查数据具有长期性、前瞻性、广泛性、多样性和跨学科价值,为健康预测、社会政策绩效评估、交叉学科研究等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数据支撑 ,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认可,被《柳叶刀(Lancet)》杂志评价为“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龄老人研究,其发现对中国和其他所有面临人口老化挑战的国家都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