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透视 >> 内容

国家卫健委提示:警惕,别让“网红医生”滤镜遮蔽健康真相

2025-07-05 09:51:29

作者:记者 康年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为医疗科普开辟了新的传播阵地,越来越多的医生投身其中,借助直播和短视频传递健康知识,这无疑为大众获取医学信息提供了便利。然而,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却敲响了警钟:“网红医生”领域乱象丛生,部分人将医疗科普沦为牟利工具,严重损害公众利益与医疗行业声誉。
国家卫健委提示:警惕,别让“网红医生”滤镜遮蔽健康真相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指出,当前医疗科普在短视频平台热度居高不下,这本是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好事,但一些不良现象却悄然滋生。有的“网红医生”滥用专业权威,打着科普的幌子,实则违规导医导诊,在线上简单问诊后,便将患者引流至线下特定医疗机构,从中谋取私利;更有甚者,进行直播带货,售卖各类药品、保健品,甚至开出高价药方,全然不顾患者的实际需求与经济负担。

虚假宣传与误导公众的行为在“网红医生”群体中也屡见不鲜。部分人通过夸大治疗效果,声称某些药物或疗法能“包治百病”,给患者不切实际的希望;虚构病例、杜撰故事更是他们吸引流量、骗取信任的惯用手段,利用公众对疾病的恐惧和对健康的渴望,诱导消费,这些行径严重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卫健委提示:警惕,别让“网红医生”滤镜遮蔽健康真相
记者调查发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不少自称“专家医生”的账号宣称拥有独家治疗方法或特效药,能攻克多种疑难杂症。央视《经济半小时》曾曝光,记者佯装患者,按照某网红医生的指引前往医院就诊,接诊医生仅简单看舌相、号脉约5分钟,就给出治疗意见并开出3268元的中药。当被问及后续用药调整时,该医生竟称人的“脉”除特殊情况外不会变化,不用诊脉也能随时调整用药,如此言论令人咋舌。还有自称“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的网红医生,短短几分钟线上看诊后,便开出总价3000多元的中药,其中乱象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直播带货环节也问题重重。许多直播间里,镜头前并非医生本人,而是打着医生旗号推销各类产品,从普通保健品到所谓的“特效药品”,应有尽有。这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疗效更是无从保证,消费者一旦轻信,不仅可能浪费钱财,还可能延误病情,危及生命健康。
国家卫健委提示:警惕,别让“网红医生”滤镜遮蔽健康真相
按照相关规定,患者需先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避免误诊、漏诊等情况发生。但部分“网红医生”为了追逐利益,无视规则,随意开展线上诊疗、导诊,使得患者面临巨大的医疗风险。生命不是儿戏,医疗质量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面对“网红医生”乱象,公众需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首先,要核实医生资质,可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服务”栏目查询全国医疗机构信息以及医生执业资格,确认其身份真实性与合法性;对于那些言辞夸张、承诺绝对疗效的宣传,如“一次治愈”“永不复发”等表述,务必保持高度怀疑,真正的医学科普是基于科学依据,严谨且客观的;此外,不要仅凭某一个“网红医生”的推荐就盲目做决定,多咨询正规医院的专业医生,查阅权威医学资料,多方参考意见,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健康决策。
国家卫健委提示:警惕,别让“网红医生”滤镜遮蔽健康真相
平台和监管部门也肩负着重要责任。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对医疗类账号的审核力度,在账号注册环节严格把关,防止无资质人员混入,同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及时发现、严肃处理,不能仅以简单封号了事;国家卫生健康委已明确表示将与相关部门携手,加大对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
国家卫健委提示:警惕,别让“网红医生”滤镜遮蔽健康真相

医疗科普的初衷是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众健康意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网红医生”作为医疗知识的传播者,本应肩负起这份责任与使命,以专业、诚信为准则。但如今部分人的逐利行为破坏了行业生态,损害了公众对医疗科普的信任。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公众切不可被“网红医生”的虚假表象所迷惑,多一份理性和谨慎,选择正规的医疗渠道和有资质的医生,才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最大保障。而随着监管的加强与整治行动的推进,相信互联网医疗科普将回归正轨,真正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有力工具 ,为全民健康事业贡献积极力量,让民众在获取医疗知识时更加安心、放心。  

责任编辑:夏语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