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心脏“很受伤”?4个习惯别再犯,医生教你这样护心
进入高温季,热浪滚滚不仅让人觉得闷热难耐,更是给心脏加上了“隐形枷锁”。数据显示,高温天气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明显上升——当气温超过35℃,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管扩张、心脏负荷加重,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危险。这时候,一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很可能成为心脏的“致命杀手”。

高温天,心脏最怕这4个坏习惯
1. 猛喝冰水、冰饮料
高温天里,大汗淋漓时灌一杯冰水确实“透心凉”,但这对心脏来说却是“强刺激”。突然摄入大量冷饮会让胃肠道血管急剧收缩,导致全身血液循环紊乱,心脏需要额外做功来维持供血,容易引发心悸、胸闷,甚至诱发心绞痛。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冰水可能成为“导火索”。

2.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突然外出
空调房内温度低、空气干燥,长时间停留会让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此时突然走到高温环境中,血管会快速扩张,血压波动剧烈,心脏难以适应这种“骤变”,容易出现心肌缺血。此外,空调房密闭性强,空气流通差,氧气含量相对较低,心脏供氧不足时也会“闹脾气”。
3. 出汗后不及时补水,或补错水
高温天出汗多,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大量流失,若不及时补充,血液会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心脏泵血阻力增加,可能引发血栓、心肌梗死。但“补错水”也有风险——只喝纯净水会稀释电解质,建议喝少量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茶水、运动饮料),每次喝100-150毫升,多次少量饮用。

4. 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
高温天气下,人体能量消耗本就比平时大,若仍熬夜、剧烈运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心脏会因持续高负荷运转而“罢工”。同时,高温易让人烦躁、情绪波动大,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可能直接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
高温护心,医生最推荐这招:“慢节奏”调理
面对高温对心脏的威胁,医生强调:“稳住节奏”是关键。无论是补水、降温还是活动,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补水“慢一点”:别等口渴才喝,每次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猛灌;
降温“缓一点”:从空调房外出前,先在室内稍作活动,让身体适应温度变化;
活动“轻一点”: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运动,以散步、太极等轻度运动为主,避免大汗淋漓;

情绪“稳一点”:高温天易烦躁,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调节,避免与人争吵、过度焦虑。
此外,每天监测血压、心率(尤其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若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等症状,要立即停下休息,含服硝酸甘油(如有)并及时就医——高温天心脏问题进展快,早一分钟干预,就多一分安全。
高温对心脏的考验,往往藏在细节里。避开坏习惯,守住“慢节奏”,才能让心脏在热浪中“平稳过关”。
责任编辑: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