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让健康知识真正“落地生根”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要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一原则在老年健康领域尤为关键,如何将专业健康知识转化为老年人易于接受的实用技能,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核心命题。记者走访多地基层健康服务一线,结合政策实践与创新案例,探寻健康知识传播的“适老化”密码。
政策引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
《健康中国行动》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需达到30%,其中老年群体是重点突破对象。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强调,要“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这一要求在2025年进一步细化: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不低于60%。

在南宁良庆区南花园广场,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通过“移动诊室”将中医体质辨识、慢性病防治等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医生不仅提供免费体检,还手把手教老人使用家用医疗设备,发放手写调理建议。这种“健康送到家门口”的模式,正是政策落地的生动缩影。类似的场景在眉山东湖社区、上海甘泉路街道等地不断上演——健康讲堂、义诊活动、科普手册等载体,将抽象的健康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指南。
创新路径: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健康知识传播的关键在于“听得懂”。针对老年人认知特点,多地探索出“本土化”“场景化”传播策略。例如,眉山市东坡区的健康讲堂采用“知识科普+互动教学”模式,医生用“冬瓜苦瓜清热”“运动后喝温水”等生活实例讲解夏季养生,同步教授居家保健操,让老人在实践中掌握健康技能。上海甘泉路街道则通过“你点我检”互动环节,现场检测居民送检的食品,用可视化方式增强健康知识的可信度。

“学得会”需要打破知识壁垒。山东德州临邑县的“乡村健康员”项目,组织县医院医生培训村级健康员,使其掌握血糖检测、健康包使用等技能,再通过走村入户将知识传递给村民。这种“以老带老”的模式,既解决了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又提升了信息传播的亲和力。在吉林长春,吉视传媒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健康传播网络,通过电视与互联网双平台推送定制化健康内容,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权威信息。
技术赋能:从“线下服务”到“线上融合”
数字化工具为健康知识传播注入新活力。北京联通-京通健康大数据平台整合2000万用户的医疗数据,通过智能分析提供候诊排队、号源推荐等服务,同时建立电子黄牛甄别系统,保障就医公平。南京汉卫公共卫生数字化管理体系则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信溯源,构建传染病预警、慢性病风险预测等30余种模型,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精准支持。

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多地推出“适老化”改造。例如,河南X县老年健身队通过微信群分享保健操视频、健康食谱,同时保留电视、广播等传统渠道,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传播网络。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还要求医疗机构提供“一键呼叫”“人工引导”等服务,帮助老年人跨越技术障碍。
挑战与对策: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健康知识传播仍面临多重挑战。调研显示,我国50岁及以上人群对带状疱疹、肺炎等疫苗的知晓率和接种意愿不足,部分地区老年人急救技能普及率低于40%。此外,农村地区健康资源短缺、虚假健康信息泛滥等问题依然突出。

对此,专家建议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强化基层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县聘乡管村用”机制充实村医队伍,同时加强健康指导员培训;二是完善健康传播协同机制,推动卫健、教育、媒体等部门形成合力,例如吉林构建的“健康领跑员”三级传播网格;三是加强科普内容监管,严厉打击“AI换脸专家”“病例造假”等乱象,净化健康信息环境。
成效与展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健康”
健康中国行动的持续推进,正在重塑老年人的健康观念。浙江健康家庭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习惯总体优于年轻人,超87%的受访者掌握基础健康监测技能。在吉林长春,“健康长春”建设通过“治理+服务+动员”机制,将健康知识嵌入社区生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

面向未来,健康传播需进一步聚焦“用得上”。例如,针对老年人营养不良问题,专家建议推广适老化营养补充剂,同时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失能、高龄老人提供个性化营养方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也明确,到2025年家庭医生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签约覆盖率需达到80%以上。
从社区义诊到数字平台,从政策宣贯到技能培训,健康中国行动正以“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为标尺,将健康福祉送到每位老年人身边。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当健康知识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全民健康的图景便不再遥远。
责任编辑: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