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七大金融骗局瞄准老年人 记者带你揭穿套路守好“养老钱”
“您听说过‘以房养老’吗?不用卖房就能每月领钱,到期还能拿回房子,利息比银行高多了!”面对推销员的热情介绍,家住南京的张大爷曾一度心动。直到社区民警上门宣传,他才惊觉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贷款骗局。如今,随着老年人手中积蓄增多、对金融知识了解相对滞后,各类金融诈骗正将目光瞄准这一群体。老年健康时报记者通过走访多地警方、金融监管部门及受骗老人,梳理出七大常见金融诈骗套路,为老年人筑起一道“防骗墙”。
仿冒金融机构:“官方身份”背后的陷阱
“您好,我是XX银行客服,您的账户存在安全风险,需要紧急升级认证,否则将冻结您的养老金账户。”这样的电话,不少老年人都接到过。骗子往往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老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冒充银行、保险公司、社保中心等机构工作人员,以“账户异常”“积分兑换”“政策调整”等为由,要求老人点击不明链接、下载虚假APP或转账至“安全账户”。

去年,上海的李奶奶就遭遇了这样的骗局。对方准确报出她的社保卡号,称其医保账户涉嫌“异地违规结算”,需要将资金转移到“国家监管账户”验证。情急之下,李奶奶按照对方指示,将5万元养老钱转入了所谓的“安全账户”,随后便再也联系不上对方。
警方提示,金融机构绝不会以“安全账户”“资金验证”等名义要求客户转账,接到此类电话可直接挂断,或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核实,切勿点击陌生链接。
贷款类骗局:“低息便捷”藏着高风险
“无抵押、无担保,最快当天放款,利息比银行低一半!”针对部分老年人急需用钱的心理,骗子打出“便捷贷款”旗号,实则设下重重圈套。他们先以“手续费”“保证金”“验资款”等名义收取费用,随后要么消失无踪,要么在合同中埋下陷阱,导致老人背负高额利息。

更隐蔽的是“以房养老”骗局。骗子谎称推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诱骗老人办理房屋抵押,却在过程中签订虚假借贷合同,最终将老人房产低价过户,导致“房财两空”。北京的王大爷夫妇就因轻信“以房养老”,不仅没拿到承诺的养老金,还背上了20万元债务,房子也被法院强制执行。
银保监会工作人员提醒,正规贷款需经过严格审核,任何要求提前缴费的贷款都可能是骗局;“以房养老”需通过保险公司办理,且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切勿轻信中介机构的口头承诺。
数字货币骗局:“新概念”成圈钱工具
“比特币您听说过吗?现在入手‘新数字货币’,明年就能翻10倍!”随着区块链概念兴起,一些骗子将数字货币包装成“国家扶持项目”“未来趋势”,诱骗老年人投资。他们宣称“低风险、高回报”,通过伪造虚假交易平台、操纵价格等方式,让初期投资者尝到“甜头”,再鼓励其加大投入或拉人头返利。

武汉的赵大爷就是受害者之一。2023年,他在“投资导师”的指导下,先后投入15万元购买某“虚拟货币”,初期账户显示盈利3万元,但当他想提现时,却被要求缴纳“个人所得税”“手续费”。等他交完2万元后,平台突然无法登录,“导师”也失联了。
金融专家指出,我国尚未批准任何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流通,此类投资不受法律保护,所谓“稳赚不赔”的承诺全是谎言。
背债类骗局:“躺赚”背后是法律风险
“不用工作,只要签字就能拿5万元,剩下的钱由公司还,不影响征信!”这样的“好事”其实是“背债”骗局。骗子以“帮企业融资”“冲业绩”为由,诱骗老年人办理贷款、信用卡等,承诺“债务由公司承担”,实则将贷款据为己有,让老人成为债务人。
杭州的陈阿姨就因轻信“背债赚钱”,在骗子的引导下办理了3张信用卡,被透支12万元。当银行催款时,她才发现所谓的“公司”早已注销,自己不仅要偿还欠款,征信也留下了污点。
律师表示,“背债”本质上是骗取金融机构贷款,参与者需承担还款责任,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切勿因小利陷入深渊。
特殊群体骗局:精准抓住“养老痛点”
骗子尤其擅长利用老年人关注健康、渴望陪伴的心理,设计“特殊群体骗局”。他们或冒充“神医”“营养师”,推销高价保健品、虚假治疗仪,宣称能“根治百病”;或扮演“热心晚辈”,通过日常关怀获取信任,再以“投资养老项目”“代缴养老金”等名义骗钱。
成都的刘爷爷独居多年,被一名自称“干女儿”的推销员打动,不仅购买了8万多元的“抗癌保健品”,还将30万元积蓄交给对方“打理养老公寓床位”。直到对方失联,他才发现所谓的“保健品”只是普通食品,“养老公寓”也根本不存在。
民政部门提醒,购买保健品要通过正规药店,切勿轻信“包治百病”的宣传;涉及大额资金处置时,务必与子女商量,或咨询社区工作人员。
杀猪盘骗局:“情感牌”套牢养老钱
“老伴走后,好久没人跟我说这么贴心的话了。”68岁的周奶奶在婚恋网站上认识了自称“退休干部”的张某,对方每天嘘寒问暖,很快赢得她的信任。一个月后,张某称自己在做“内部投资”,邀请周奶奶加入,并称“赚了钱就一起养老”。周奶奶先后投入20万元,直到被拉黑才意识到被骗。

这种以情感为诱饵的“杀猪盘”骗局,正成为老年人金融诈骗的新动向。骗子通过社交软件、婚恋平台寻找目标,先建立情感关系(“养猪”),再诱导投资(“杀猪”),受害者往往损失惨重。
警方提示,网络交友需谨慎,不要轻易透露财产信息,涉及金钱往来更要提高警惕,所谓“恋爱期间的投资建议”大多是骗局。
资金盘骗局:“拉人头”的庞氏游戏
“交1万元入会员,推荐3个人就能返8000元,一年能赚10万!”资金盘骗局以“传销+诈骗”的模式,用后入者的资金支付前入者的“返利”,营造“赚钱效应”。当没有新资金进入时,平台就会崩盘,骗子卷款跑路。
山东的马大爷曾加入一个“养老互助平台”,初期确实收到了返利,便说服子女、亲友加入,总共投入50多万元。2024年初,平台突然关闭,他不仅血本无归,还因“拉人头”与亲友反目。

市场监管部门指出,资金盘的核心是“拆东墙补西墙”,本质是庞氏骗局,切勿相信“快速致富”“躺赚”的口号,更不要拉亲友参与。
防骗支招:守住钱袋记住“三不”
针对老年人金融诈骗高发的现状,警方和金融专家总结出“三不原则”:不轻信——对“高回报”“新概念”“官方背景”等说辞保持警惕;不透露——不向陌生人泄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不转账——凡是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提前缴费的,一概拒绝。
此外,老年人可主动学习金融知识,关注官方发布的防骗案例;遇到不确定的事情,及时与子女、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开通银行卡短信提醒,定期查询账户明细。子女也应多陪伴老人,了解他们的资金动向,共同守护好家庭的“养老钱”。
“养老钱是老年人的安全感,骗子盯上的不仅是钱,更是他们的晚年幸福。”中国老龄协会专家表示,打击老年金融诈骗需要社会各界合力,通过加强宣传、完善监管、快速预警,让骗局无处遁形,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责任编辑: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