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透视 >> 内容

香港精英人设杀猪盘:老年群体需警惕的新型金融陷阱

2025-07-08 08:06:58

作者:记者 云舒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的玻璃幕墙下,一场针对内地老年群体的新型诈骗正在暗流涌动。2025年以来,多地警方接报多起以“香港金融精英”为幌子的“杀猪盘”案件,骗子通过伪造身份、虚构投资项目,骗取老年人信任后实施精准诈骗。

典型案例:七旬老人深陷“香港干爹”陷阱
2023年,香港七旬老人林Y文(化名)以“香港成功商人”身份,在社交平台结识多名中老年受害者。他自称曾在深圳经营酒楼、KTV,儿子在加拿大攻读博士,人脉遍布政商两界。通过“认干亲”“情感关怀”等手段,林某先后以银行账户冻结、疏通关系、房产过户等理由,骗取受害者100余万元。当受害者前往其广东老家核实情况时,发现其祖屋破旧不堪,所谓“香港精英”身份纯属虚构。
香港精英人设杀猪盘:老年群体需警惕的新型金融陷阱
技术升级:AI伪造身份与深伪技术
与传统诈骗不同,新型骗局借助AI技术批量生成“香港精英”人设模板:852开头的WhatsApp号码、半岛酒店下午茶摆拍、汇丰银行工牌伪造,甚至盗用真实私募机构“翰岭资本”官网Logo制作山寨APP。更令人担忧的是,骗子利用深伪技术(Deepfake)模拟受害者亲友声音,诱导其下载虚假投资平台。杭州52岁离异女性王女士正是因对方“完美人设”和“甜言蜜语”,在3个月内被骗109万元。

骗局背后的心理操控术

情感绑架与权威解构
骗子深谙老年人心理弱点:

1. 孤独感:通过嘘寒问暖、陪伴关怀建立情感依赖,甚至以“干亲”名义进行责任捆绑。

2. 权威崇拜:伪造军官证、金融高管证件,谎称掌握“部队内部投资渠道”或“私募基金内幕”,利用老年人对权威的信任实施诈骗。
香港精英人设杀猪盘:老年群体需警惕的新型金融陷阱
3. 从众心理:通过伪造投资收益截图、组织虚假线下活动,制造“众人参与、稳赚不赔”的假象,诱导老年人跟风投入。

数学谎言与合同陷阱
诈骗APP往往宣称“中银沪深300指数日化收益1.29%”(年化471%),而真实基金2025年上半年收益为-3.7%。受害者签署的投资协议破绽百出:协议采用简体中文(香港通用繁体)、丙方公章模糊、公司注册信息查无此名。例如,某受害者收到的“翰岭资本香港有限公司”协议,在香港公司注册处官网根本无法查询。

反诈工具箱:破解精英画皮

技术验证四步法

1. 查资质: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平台宣称的运营公司是否具备“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例如,真实的翰岭资本上海公司可查,但“翰岭资本香港有限公司”不存在。
香港精英人设杀猪盘:老年群体需警惕的新型金融陷阱
2. 验APP:仅通过苹果商店、华为应用市场等官方渠道下载金融类APP。诈骗APP通常要求通过非官方链接下载,且开发商名称与正版不符。

3. 算收益:使用微信小程序“年化计算器”输入日息,若结果超过20%即触发预警。真正的私募基金门槛通常百万起投,绝不可能接受7900元小额资金。

4. 核合同:要求对方提供加盖公司公章的PDF合同,并通过“全国企业电子印章验证平台”核验真伪。香港公司合同应使用繁体中文,并标注公司注册编号。

官方反诈利器

国家反诈中心APP:实时监测可疑APP和网址,拦截诈骗信息。2025年崇明警方通过该APP成功劝阻70岁秦老太转账2万元。

96110预警劝阻专线:接到可疑转账要求时,立即拨打该号码,警方可紧急止付。

香港精英人设杀猪盘:老年群体需警惕的新型金融陷阱
跨境提醒服务:工信部推出的新功能,对境外来电进行特殊标记,避免误接诈骗电话。

心理防御机制

1. 权威解构:真正的金融精英不会在社交平台主动寻找投资对象,更不会承诺保本保息。警惕“私募内部渠道”“独家投资机会”等话术。

2. 延迟决策:任何投资建议都应经过至少72小时的冷静期。期间可咨询专业律师或金融顾问,核实项目真实性。

3. 信息溯源:对涉及的公司、产品、人物进行多维度查证。例如,通过“企查查”“天眼查”核实企业注册信息,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查询私募基金备案情况。

警方行动与社会共治

跨境打击与法律制裁
2025年,公安部联合多国警方开展“长城行动”,上半年破获跨境诈骗案件1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700余名。香港警方近期破获的“KK诈骗园区”案中,27名涉案人员利用深伪技术伪造“香港精英”人设,一年诈骗3.6亿元,主犯最高可判14年监禁。

家庭与社区联防

子女责任:定期与父母沟通,帮助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

社区支持:基层组织可联合警方开展“反诈进社区”活动,通过案例讲解、模拟演练提升老年人防骗意识。

专家呼吁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成运指出,老年人金融知识匮乏、对数字技术不熟悉,是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建议老年人投资理财时“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人、不点击陌生链接、不转账至第三方账户。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陈俊华强调,遇到“高收益”投资项目时,务必与家人商量,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

守护银发族的“钱袋子”

“香港精英人设”骗局的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人性弱点编织的精致陷阱。当骗子盗用真实金融机构的外壳,用专业术语制造认知碾压时,老年人更需保持理性的清醒:真正的资本从不在酒店摆拍下午茶,更不会让爱人签署简体中文合同。

在这个AI深度伪造与信息过载并存的时代,防范诈骗的核心在于建立“技术验证+心理防御”的双重屏障。通过公安部提供的反诈工具核实信息,运用金融常识拆解收益逻辑,以延迟决策破解情感绑架,才能在这场与诈骗分子的博弈中守护财富安全。

正如公安部2025年反诈指南强调的:“任何让你感到‘幸运降临’的机会,都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在点击转账按钮前,请务必多问一个为什么——因为真正的财富,永远不会主动叩响陌生人的门。
责任编辑:夏语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